韩小瑜
韩小瑜
韩小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博士后
E-mail: chemhanxy@z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为3D打印智能制造新材料、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等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和应用。现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科技学院青年英才,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CD类,为浙江、广东、四川等省份的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为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高等合成催化(Adv. Synth. Catal.)、有机生物化学 (Org. Biomol. Chem)、合成快报(Synlett)等期刊特约审稿人。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新加坡国立大学最佳论文奖,爱思唯尔Reaxy博士提名奖。和上海、浙江、江苏多家生物科技、生物医药、3D打印智能制造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究及工艺开发等技术难题。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5项, 发表SCI论文近30篇,拥有发明专利5件。所开发的高性能催化剂已被日本东京化成(TCI)试剂公司和上海大赛璐药物手性技术有限公司商业化,市场前景可观。
张良佺
张良佺
张良佺 男,博士,教授,汉族。1995年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工艺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获省财政厅资助。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器开发及放大效应”等领域的研究,有一定造诣,同时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将化学工程学原理应用到生物、环境保护等各领域,主持国家科委下达的95重点攻关项目一项,主持浙江省科技厅下达的科研项目一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财政厅项目各一项,承担由企业资助的项目多项。为本科生开设并主讲“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化学与人类文明”等课程,同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发表论文20余篇,文章分布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现代化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各类核心期刊。
杨瑞芹
杨瑞芹
杨瑞芹 女,工学博士,教授,吉林松原人。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日本国立富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方向负责人,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理事,浙江省留联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先后为本科生开设《有机化学》、《化学工艺学(双语)》、《工业催化》、《化学与日常生活》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浙江科技学院“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浙江科技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5)。
主要从事催化剂及多相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合作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钱江人才)项目等;参与获得科技部、教育部、省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Journal of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Fue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和EI收录。
王永江
王永江
王永江,男,浙江兰溪人,工学博士/教授,硕导。曾赴美国乔治亚大学(UGA)复杂糖研究中心(CCRC)、德国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访问学习。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负责人,兼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协作会秘书长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和浙江科技学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主持或参与完成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和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等4项,相关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863、国家基金和浙江省部级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J. Agric. Food Chem.》、《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研究方向:精细有机合成、天然产物结构修饰及活性研究。
朱春凤
朱春凤
朱春凤,女,1966年4月出生,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进本校,2004年晋升教授,中共党员;兼任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皮塑专项专家组成员,浙江省海宁皮革块状经济常驻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她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曾担任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兼档案馆馆长,研究生处副处长、兼研工部副部长,科技处副处长、兼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化工专业负责人,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染整车间技术副主任、国营杭州皮革厂皮革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曾获浙江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她曾被浙江省高校档案学会评为“2014-2015年度高校档案工作先进个人”、“2016-2017年度高校档案工作创新贡献先进个人”;曾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科技学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处级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学习轮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
在科研工作上,科研业绩明显。朱春凤教授主要从事皮革加工、水性聚氨酯涂料、有机硅涂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她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验收的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6项:“环保型聚硅氧烷高档涂饰材料的开发研究”、“梯度分层技术制备水基有机硅-聚氨酯耐磨涂料的研究”、“黄牛多脂变色革”、“RK-915阳离子型聚氨酯皮革封底剂”、“PK-1220阳离子型聚氨酯皮革填充抛光剂”,“环保型聚硅氧烷高档涂饰材料”;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高档皮具真皮纤维衬垫材料的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均填补国内空白,工艺技术均处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均已工业化生产,已实现新增产值共计数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其中以主持人身份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完成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EI、ISTP收录论文多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多篇。
在课程教学上,她课前认真备课、课内认真讲课、课后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互动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案例,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教学校果好,深得学生的好评。承担并完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专业建设任务;负责完成“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为化工专业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立项建设、申报国家特色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持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获取与利用文献能力的教学改革研究”;承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当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5项教研项目,其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讲“高分子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反应”、“科技文献”、“化工专业实验”等7门化工专业课程;教学业绩明显。
在管理工作上,她善于思考、热心服务、乐于奉献、加班加点、尽心尽职干好本职工作,为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验收、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顺利完成2014年我校首届硕士研究招生工作、顺利完成2014年我校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学籍从浙江工业大学转入浙江科技学院及首个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等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贡献了智慧与心血。
邸 婧
邸 婧
女,1983年1月生,山西省临汾市人。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进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研究方向为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受VR(瑞典研究理事会)/Sida(瑞典国际合作发展部)亚洲研究合作工程资助前往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交流学习。2010年4月进入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工作。2013年5月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2015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专任教师。在近5年里,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5篇为SCI收录,另申请发明专利2项,现已授权1项。
吕鹏
吕鹏
吕鹏,男,1986.8月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任。主要从事碳一化学品转化、二甲醚羰基化、催化加氢、分子筛合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2015年3月毕业于日本国立富山大学,师从日本工程院院士N. Tsubaki教授。
主要擅长研究领域:碳一化学品催化转化
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论文、专利、标准或著作):
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Fue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20篇,部分工作被ACS Catalysis选为封面文章。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1项,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浙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1项。
2015年至今,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分离工程》、《无机及分析化学B》、《物理化学实验》、《化工专业导论》、《化工健康安全与环境》等课程。获得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青年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优秀竞赛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2项,春萌项目3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6项、华东赛区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电子邮件: lvpeng0830@zust.edu.cn.
通信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政编码:310023
部门: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代表性论文(一作/通讯):
1.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light olefins on ZZ/MnSAPO-34@Si-2: Effect of silicalite-2 seeds on the acidity and catalytic activity, Fuel, 330, (2022) 125470. (第一作者)
2. Tandem catalysis over tailored ZnO-ZrO2/MnSAPO-34 composite catalyst for enhanced light olefins selectivity in CO2 hydrogenation,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320 (2021) 111105. (通讯作者)
3. An efficient microcapsule catalyst for one-step ethanol synthesis from dimethyl ether and syngas, Fuel, 283, (2021) 118971. (通讯作者)
4. One-step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light olefins over bifunctional metal-zeolite catalyst,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36 (2021) 101-110. (通讯作者)
5.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LPG over CuZnZr/MeSAPO-34 catalyst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44 (2020) 9328-9336. (通讯作者)
6. Developing Cu-MOR@SiO2 core-shell catalyst microcapsules for two-stage ethanol direct synthesis from DME and synga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59 (2020) 3293-3330.(通讯作者)
7. Efficient and new production methods of chemicals and liquid fuels by carbon monoxide hydrogenation, ACS Omega, 5 (2020) 49-56. (通讯作者)
8. LPG direct synthesis from syngas over a Cu/ZnO/ZrO2/Al2O3@H-β zeolite capsule catalyst prepared by a facile physical method, Chemistry Select, 5 (2020) 1932-1937. (通讯作者)
9. Space-confined-self-regulation mechanism from capsule catalyst to realize an ethanol direct synthesis strategy, ACS Catalysis, 10 (2019) 1366-1374. (封面文章,第一作者)
10. Influence of tandem catalysis and optimised parameters on syngas‑dimethyl ether Co-fed process for ethanol direct synthesis in a dual bed reactor, Catalysis Letters, 149 (2019) 3203-3216(第一作者)
11.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via in-situ reduced Cu/ZnO catalyst prepared by formic acid assisted grinding, Chemistry Select, 4 (2019) 5667-5677. (第一作者)
12. Direct syngas conversion to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Importance of a multifunctional metal-zeolite interface, Applied Energy, 208 (2018) 1-7. (第一作者)
13. The design of a CZ@H-β-P catalyst with core shell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PG synthesis from syngas, Fuel, 233 (2018) 157-163. (第一作者)
14. 柠檬酸辅助固相研磨法制备铜基催化剂及在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分子催化, 31 (2017) 141-151. (第一作者)
15. 串联催化剂在二甲醚与合成气制备乙醇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应用化工, 46 (2017) 1286-1289. (第一作者)
16.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Cu/ZnO catalysts synthesized via a facile solid-phase grinding process using oxalic acid, Kore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35 (2017) 110-117. (通讯作者)
17. Cu/ZnO@H-β催化剂在合成气制备液化石油气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燃料化学学报, 45 (2017) 1122-1129. (通讯作者)
18. An in-situ synthesis of low-cost mesostructured nickel nanoparticles embedded carbon/silica composite via a solid–liquid grinding rout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1 (2016) 10680-10687. (第一作者)
19. Sputtered nano-cobalt on H-USY zeolite for selectively converting syngas to gasoline,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4 (2015) 637-641. (第一作者)
20. Ethanol direct synthesis from dimethyl ether and syngas on the combination of noble metal impregnated zeolite with Cu/ZnO catalyst, Catalysis Today, 232 (2014) 22-26. (第一作者)
授权发明专利:
1. 吕鹏,李航杰,盖希坤,椿范立,杨瑞芹,邢闯. 用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镍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CN105833872B.
2. 吕鹏,钟涛,申东明,杨瑞芹,吕成学,盖希坤,李音,椿范立. 含Hβ分子筛的核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授权公告号:106861751B.
盖希坤
盖希坤
盖希坤 男,博士,副教授,1982年1月生,山东莱阳人,2012年6 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8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讲“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生物质化工”、“化工设计Ⅱ”等课程,主要从事煤、石油、生物质能源热化学加工工艺研究和新型反应、分离设备的开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已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浙江省环保科研计划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973”子课题、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社会团体)奖励10余项,参与申请并授权专利1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石油炼制与化工、化工进展等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1篇被SCI收录。
成忠
成忠
成忠,男,博士,教授。2005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学科方向为过程信息工程,研究领域包括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特点是将前沿性理论研究与工业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过程系统优化控制、设计与操作的瓶颈问题,涉及统计建模、机器学习、软测量、故障诊断、智能优化控制等方面。
近年来参与或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欧盟专项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3项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讲授研究生课程《过程工艺设计与模拟优化》,本科生课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工原理》等。代表性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中型造纸厂废水梯度资源化利用的智能优化控制方法研究,2017~2020.
[2]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园区多元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补链技术、标准规范和智能控制研究,2017~2019.
[3]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种养废弃物厌氧发酵精准自动化技术提升研究及应用,2016~2017.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丙烯聚合生产多尺度智能最优熔融指数混合建模研究,2012~2014.
[5]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化工“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3~2015.
王士财
王士财
王士财,男,浙江桐庐人,1966年生,教授,1991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应用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化工原理、精细化工进展、化工过程设备选型与设计、化工过程开发设计、传递原理、高分子化学、等基础和专业课程。培养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方向研究生10余名。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生物质材料和有机精细化学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多项校级成果奖;出版专著(教材)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0余篇。
主要项目和成果:
1、竹蚕沙银杏叶等材料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新产品研制(2008C12036),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2008.8~2012.12,排名1/13;
2、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农林副产物中黄酮类活性物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3年,排名4/7;
3、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精细化工工程与化工厂设计教学改革与建设,2005,排名2/5;
4、著作(教材),计算机辅助化工厂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排名2/3
5、论文,聚氨酯-纳米CaCO3/PV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学报 ,2009,排名1/2
彭勇
彭勇
彭勇,男,1976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吕秀阳教授/浙大制药所所长)。2001年9月进入武汉化学所,2004年调入浙江科技学院生化系,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做访问学者,师从2003年美国最高科学奖(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M. Prausnitz教授。 现为本科生开设《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实验》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Proces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5年。
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驱动新药设计与合成工艺的优化;2)分子热力学和相平衡的多尺度研究;3)天然产物现代提取分离及纯化工艺。
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厅级基础研究课题8项,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7篇。此外,为企业开发应用项目多项(涉及医药中间体合成,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药企生产工艺条件智能优化,桂花精油/卵磷脂/茶籽油分离纯化中试生产线,太阳能光敏染料的合成,聚合物人体组织工程支架制备,5G通讯覆铜板用PTFE电子膜,高盐高有机物的药企废水综合处理技术等),申请专利4项。
联系方式:E-mail:pengbangyong@sina.com
刘赫扬
刘赫扬
刘赫扬 博士,副教授。
2015- 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
2015-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轻工学院实验中心主任
2012-2013 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化工系,访问学者
2008-2014 浙江科技学院,讲师
2000-2007 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博士学位
1996-2000 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
2、联系方式:
E-mail: heyang.liu@zust.edu.cn
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化工系
浙江科技学院(小和山校区)C2-661
3、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1) 有机硅材料
2) 热塑性弹性体
3)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新材料
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5) 超临界反应挤出
4、教学情况
1) 承担高分子化学(本科生课程,32学时/年)、化工设计(本科生课程,64学时/年)、化工设备设计基础(本科生课程,32学时/年)、绿色化学与化工(研究生课程,32学时/年)、Chemical Process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国际研究生全英文课程,32学时/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 主持多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化工过程设计”课程群、“化工设计”引进国外课程、“化工过程设备设计与选型”引进企业课程等课程建设项目
3) 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取得佳绩
5、科研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Liu H, Zhu H, Zhu S. Reversibly dispersible/collectabl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repared by grafting thermally responsive and switchable polymers.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5, 300(2):333–. (SCI收录, 影响因子2.781, 材料科学1区)
2) Zhu H, Liu H, Zhitomirsky I, Zhu S. Prepara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ilms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method, Materials Letters, 2015, 142: 19–22. (SCI收录, 影响因子2.269, 材料科学1区)
3) Liu H, Yao Z, Cao K, Li B.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n a reactive extrusion process for the imidization of poly(styrene-co-maleic anhydride) with anil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5): 1781–1789. (SCI收录, 影响因子2.613, 工程1区)
4) Liu H, Yao Z, Cao K, Li B.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imidization of poly(styrene-co-maleic anhydride) with aniline in the melt.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0, 116(5): 2951–2957. (SCI收录, 影响因子1.640, 高分子科学2区)
5) Liu H, Cao K, Yao Z, Li B, Hu G. Variations of the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 in the imidization of poly(styrene-co-maleic anhydrid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7, 104(4): 2418–2422. (SCI收录, 影响因子1.640, 高分子科学2区)
6) Liu H, Cao K, Huang Y, Yao Z, Li B, Hu G. Kinetics and simulation of the imidization of poly(styrene- co -maleic anhydride) with amine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6, 100(4): 2744–2749. (SCI收录, 影响因子1.640, 高分子科学2区)
主要研究课题
1) PDMS-PA多嵌段共聚物的超临界流体辅助熔融反应制备新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项目负责人)
2) 新型手性膦催化构建结构多样性五/六元碳环和杂环分子的合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7,第二负责人)
3) 地沟油检测新方法:以辣椒碱类物质为特征污染指标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荧光分析方法研究,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分析测试)计划项目(2013-2015,第二负责人)
4) 聚酰胺-氟硅多嵌段热塑性弹性共聚物合成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有机硅科技创新团队”自主设计项目(2013-2013,项目负责人)
5) 油润滑爽型水乳型有机硅皮革助剂开发研究,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有机硅科技创新团队”自主设计项目(2010-2012,项目负责人)
6) 梯度分层技术制备环保型有机硅-聚氨酯耐磨涂饰剂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2008,第二完成人)
授权专利
1) 姚臻, 刘赫扬, 张江山, 曹堃. 高耐热的抗冲共聚组合物及其连续制备方法. ZL200810120347.4
获奖与荣誉
1) 浙江科技学院“科大青年英才”,2014
2) 浙江省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优秀奖,2014
3) 浙江科技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第一名,2014
4) 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8、2009
、2010、2011、2012
毛建卫
毛建卫
毛建卫,教授级高工,硕导,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现任校党委委员,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主任,中德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浙江省引进大所名校科技创新载体)院长,原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2005年至2014年)。十年来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新兴交叉学科,担任了浙江省农业生物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主任,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领头人,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1983年浙江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曾赴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与研修;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两届校“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酵素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石斛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成员、国家酵素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专家组成员等。
主持承担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重大纵向项目1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著作教材4部,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0余项,产业化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十年来率先提出和实践“三实”人才培养与“三实”文化成果获省人民政府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邮箱:zjhzmjw@163.com)
杨志祥
杨志祥
杨志祥, 男,1977年7月生,硕士,讲师/工程师,江西弋阳人,现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硕士点、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研究方向:农产品化学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及精细化学品研究。199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2004年获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主持省科技计划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等多项,主持和参与校教改项目4项,作为主要承担人参加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3项,省长基金专项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杭州市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大横向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邢闯
邢闯
一. 个人简介
邢闯,男,博士,副教授,1986年9月生,辽宁大石桥人,2014年9月毕业于日本国立富山大学。主要从事CO/CO2催化转化、催化加氢、分子筛合成领域的研究。师从碳一化学领域国际知名专家N. Tsubaki教授。已发表ACS Catal, JMCA, CEJ等一作/通讯SCI论文30余篇,参编英文书籍1部,申请专利20余项(第一)。2015荣获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2019-2020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E-mail: xing@zust.edu.cn
二. 代表性论文、著作和专利(一作/通讯)
1. Yajie Fu,......Chuang Xing*, EDTA Chemical Directly Orient CO2 hydrogenation towards Olefins, Chem Eng J, 2022, doi: 10.1016/j.cej.2022.135597.
2. Yujia Jiang(本科生), 共同指导, Ambient-Pressure Synthesis of Highly Crystallized Zeolite NaA, Int &Eng Chem Res, doi: 10.1021/acs.iecr.1c04379.
3. Jiayuan Wang(本科生), ……Chuang Xing*, An ambient pressure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NaY zeolite,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 2021, 320, 111073.
4. Xu Sun,......Chuang Xing*, Ultrafast green synthesis of sub-micron Silicalite-1 zeolites by a grinding method,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22, doi: 10.1016/j.jssc.2022.123016.
5. Xu Sun,......Chuang Xing*, Facile synthesis of zeolites under an atmospheric reflux system,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 2022, 331. 111646.
6. Mingquan Li,......Chuang Xing*, Direct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gasoline ranged olefins over Na impellent Fe@NaZSM-5 catalyst, Fuel, 2022, 308, 121938.
7. 李明权......邢闯*,固相合成法制备类球形 Silicalite-1 分子筛,硅酸盐学报(EI),2021, 49, 2089-2097.
8. Chuang Xing,......Cederick Cyril Amoo*, Reaction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21, 6, 1230-1237.
9. Heyang Liu,…… Chuang X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 8663-8673.
10. Chuang Xing.......Cederick Cyril Amoo*, Fuel, 2021, 285, 119233, 1-8.
11. Noreen Aqsa……Chuang Xing*, ACS Catalysis, 2020, 10, 14186-14194 (Cover Paper).
12. Cederick Cyril Amoo, ……Chuang Xing*,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0, 3, 8, 8096-8103.
13. Mudassar Javed, …… Chuang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 41: 604-612
14. Guihua Zhang, …… Chuang Xing*,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131 (2019) 105799, 131, 1-5
15. Mudassar Javed, …… Chuang Xing*, Catalysis Today, 330 (2019) 39-45
16. Bing Han, ……Chuang Xing*, Energy Technology, 7 (2019) 7, 1-8
17. Weizhe Gao, ……Chu7ang Xing*,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 280 (2019) 187-194
18. Shilin Cheng, …… Chuang Xing*, ChemistrySelect, 3 (2018) 13632-13637
19. Brighton Mazonde,……Chuang Xing*, Catal Sci Technol, 8 (2018) 2802-2808
20. Shilin Cheng, ……Chuang Xing*, Fuel, 223 (2018) 354-359
21. Shilin Cheng, ……Chuang Xing*, ChemisrtySelect, 3 (2018) 2115-2119
22. Mudassar Javed, ……Chuang Xing*, Fuel, 215 (2018) 226-231
23. Wenze Li, …………Chuang Xing*, Catal Commun, 98 (2017) 98-101
24. Hangjie Li, …………Chuang Xing*, Int J Hydrogen Energy, 42 (2017) 10844-10853
25. Hongyan Song……Chuang Xing*, ChemistrySelect, 1 (2016) 301-308
26. Chuang. Xing, ……Noritatsu Tsubak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5 (2016) 994-1000
27. Chuang Xing, ……Noritatsu Tsubaki*,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 233 (2016) 62-69
28. Chuang Xing, ……Noritatsu Tsubaki*, Fuel, 148 (2015) 48-57
29. Chuang Xing, ……Noritatsu Tsubaki*, Fuel Process Technol, 136 (2015) 68-72
30. Chuang Xing, …… Noritatsu Tsubaki*, Catal Today, 251 (2015) 41-46
31. Chuang Xing, …… Noritatsu Tsubaki*, Catal Commun, 55 (2014) 53-56
32. Chuang Xing, ……Noritatsu Tsubaki*, Catal Today, 215 (2013) 24-28
33. Chuang Xing, Guohui Yang, Ruiqin Yang, Noritatsu Tsubaki, Chapter 7: Designing zeolite catalysts to convert glycerol, rice straw and for bio-gasoline direct synthesis from bio-syngas, Book, (2017) 149-175 (Editor-in-Chief: Feng-Shou Xiao and Liang Wang)
34. 邢闯,申东明,程世林,杨黎辉,邬海亮,冷彪,许茂乾,杨瑞芹,椿范立。一种铜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610984400X,2019.10.29
35. 邢闯,申东明,汪婧妍, 椿范立,杨瑞芹. 一种碳管微胶囊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号:2015108895211
三. 研究课题(主持)
1. 企业课题,“一种2,2-二氟乙醇制备工艺的开发”(20万元),中心负责人,2022.03-2025.2
2. 企业课题,“催化工程联合研发中心III”(160万元,持续资助),中心负责人,2022.01-2023.1
3. 企业课题,“催化工程联合研发中心II”(30万元,持续资助),中心负责人,2019.03-2021.03
4. 企业课题,“催化工程联合研发中心I”(10万元),中心负责人,2018.03-2019.03
5. 企业课题,高效酯加氢工艺开发,2018.01-2018.12
6. 企业课题,高效加氢催化剂性能研究与开发,2017.01-2017.12
7. 企业课题,催化剂性能研究分析,2016.06-2016.12
8. 第66批国家博士后二等资助(2019)
9. 江苏省博士后一等资助(2019)
10.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
11. 宁夏大学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8)
12. 合成气加氢-脱氢-异构化耦合制异构烷烃体系中多功能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01-2021.12。
13. Fe/SBA-15/H-ZSM-5单晶胶囊催化剂设计及对费托产物分布调控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1-2017.12。
14. 碳纳米管微胶囊催化剂制备及对费托合成异构烷烃选择性调控的研究,教育部留学基金,2015.01-2015.12。
四. 研究生培养(所有学生)
2015届——何英洛(本),读博学校:日本国立富山大学,硕博连读
2017届——李航杰,奖学金排名第1/国家奖学金,读博学校:日本国立富山大学
2017届——高炜哲(联合培养),读博学校:日本国立富山大学,硕博连读
2018届——无学生
2019届——程世林,奖学金排名第1/国家奖学金,留学生奖学金排名第1,校年度人物,省优秀毕业生
2019届——Mudassar Javed,留学生奖学金排名第1,CSC公派奖学金,校年度人物,读博学校:柏林工业大学
2019届——Brighton Mazonde,留学生奖学金排名第3,读博学校: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2020届——张桂华,奖学金排名第1/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
2020届——Cederick Cyril Amoo,读博学校: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20届——孙旭(联合培养),读博学校:日本国立富山大学
2020届——Noreen Aqsa,读博学校:捷克查尔斯大学
2021届——Elton,企业就职
2022届——李明权,奖学金排名第1/国家奖学金
2022届——傅亚杰,奖学金排名第2/国家奖学金
2022届——王佳元(本),奖学金排名第1/国家奖学金
李武
李武
李武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辽宁沈阳人。学科方向:应用化学。主讲“化工原理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主持完成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多项,并参与多项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获温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有机颜料的合成及颜料化等的研究开发工作。在国内外的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2篇SCI收录。
诸爱士
诸爱士
诸爱士 男,副教授,1966年生,浙江湖州人,中共党员。1986年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并来浙江科技学院工作。
联系方式:
邮箱:zhuaishi86@163.com
联系电话:13757155300
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传递过程的质量与热量传递,应用化学
教学情况
主讲《化工原理》、《化工设计I》、《化工设计概论》,指导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科研成果
(1)文章著作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Chemical Indu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Quarterly》、《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粮油学报》等中外杂志上发表了科研和教研论文达百篇,其中SCI、EI收录二十余篇;参加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工原理》。
(2)研究课题
主持及参加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其中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2项,主持与参与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主持校教学研究项目4项、参与省级教研3项,主持横向科技开发4项。
(3)成果专利
2010年6月以主持人获省科技厅批准“复合材料高压容器基体固化成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2008年作为第三发明人获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氯发生器”。
获奖与荣誉
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奖、浙江省第一届、第二届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胜奖(2次)、校第三届卓越教学奖二等奖、校优秀主讲教师1次、校教学优秀奖1次、校教学成果奖7次、校青年骨干教师3次、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十佳1次、校实践优秀指导教师6次、校优秀党员2次、校先进工作者1次、校优秀(先进)班主任4次等。
2010年指导学生获“ZEDC杯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三等奖(2/6),“‘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5/6)、二等奖(2/6)、全国总决赛二等奖(5/6)、优秀作品奖(2/6)等。
2019指导学生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竞赛”二等奖(1/1)。
2022指导学生获“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1)。
许茂乾
许茂乾
许茂乾,男,1963年8月出生。讲师。1987年从成都科技大学毕业进入本校。先后从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英语和专业德语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有: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电镀废水处理、工业清洗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等。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刘圣慧
刘圣慧
一,个人简介
刘圣慧,女,博士,讲师,1987年5月生,河南平顶山人,2018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主要超滤、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油水分离等领域的制备。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西基地人才项目等4项。指导2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指导学生获得第二十四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创新三等奖。Email:121111@zust.edu.cn。
二,代表性论文
1 Bimetallic polyphenol networks structure modified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with hydrophilic and anti-fouling properties based on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metho, Chemosphere, 2022, 288, 132537, IF=7.086(独立通讯)
2 Construction of PES membranes using NH2-MIL-125 and Pluronic F127 via RTIPS method toward elevated ultrafiltration, antifouling and self-clean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2, 10, 107162, IF=5.91(独立通讯)
3 Superhydrophilic polyethersulfone (PES) membranes with high scale inhibition properties obtained through bionic mineralization and RTIP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 204, 112177. IF=6.498 (独立通讯)
4 Preparing hydrophilic and antifouling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with metal-polyphenol networks based on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method,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1, 25, 101301. IF=4.837(独立通讯)
5 Development of PES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to overcome the trade-off effect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by HKUST-1 and F127 based on RTIPS method,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1, 196, 110964. IF=6.498(独立通讯)
6 A double anti-fouling mechanism established by self-assembly of TiO2 on F127 chains for improving the hydrophilicity of PES membrane based on RTIPS metho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1, 255, 117742, IF=7.312 (独立通讯)
7 Anti-pollution polyethersulfone/sulfonated polysulfone (PES/SPSf) membrane with different sulfonation degree by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RTIPS) procedure,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20, 196, 110-122. IF=1.36 (独立通讯)
8 Fabricating PES/SPSF membrane via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RTIPS) process to enhance permeability and hydrophilicity. RSC Advances, 2019, 9, 26807-26816. IF= 3.108 (一作)
9 Improving the hydrophilicity of polyethersulfone membrane by the combination of grafting technology and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method.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20, 14, 026509. IF= 3.125(独立通讯)
10 Estimation of 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s for polyethersulfone/solvent/non-solvent systems in RTIPS and membrane properties.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8, 556, 329-341. IF= 8.742 (二作,一作是老师)
11 A novel antifouling polyethersulfone hollow fiber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modified by theaddition of bisphenol sulfuric acid, RSC Advances, 2018, 8, 7800-7809. IF= 3.108(一作)
12 A novel PES-TiO2 hollow fiber hybrid membrane prepared via sol-gel process assisted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RTIPS) method.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7, 528, 303-315; IF= 8.742 (一作)
13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S/CA microporous membranes via reverse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RTIPS) process, 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8, 58 180-191. IF =2.428 (一作)
三 研究课题(主持)
1. 第68批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 (2020M681270)
2. 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专项 (2021AC19245)
张金柯
张金柯
一、个人简介
张金柯,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983年6月生,浙江诸暨人,2008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专业,2010年进入浙江省化工研究院,2022年1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同年4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先后从事C1催化、ODS替代品及含氟电子化学品领域研究,熟悉氟化工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擅长催化、吸附、精馏等技术,主要从事分子筛合成与改性,吸附构-效关系,扩散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研究,熟悉第一性原理及量化计算的应用与分析,精通精馏设计、工程技术放大、过程控制优化等产业研究。
共主持7项企业小试、中试和产业化项目,2项省科技厅项目,承担1项新一代含氟电子气体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子课题项目,累计研发与建设经费近3000万,完成多个氟化工产品技术改造和质量提升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含氟电子气体国产化进程。共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5件。E-mail: zhangjinke@zust.edu.cn
二、主要研究项目与课题
· 企业课题,高纯C4F6制备研究,2498万,2021.01~2021.12
· 浙江省科技厅,新一代电子气体研究开发平台建设,170万,2017.01~2018.12
· 企业课题,高纯电子气体中CO2和N2吸附分离技术及新材料研究,291.77万,2017.01~2018.12
· 企业课题,系列含氟电子气体制备技术模试研究,1609万,2017.01~2022.03
· 企业课题,高纯二氟甲烷的提纯技术研究,115万,2016.01~2016.12
· 企业课题,高纯含氟电子气体制备技术中试研究,520万,2015.01~2016.12
· 浙江省科技厅,高纯含氟电子气体实验室建设,185万,2013.10~2015.09
· 企业课题,超高纯含氟电子气体制备技术开发研究,242万,2013.01~2014.09
· 企业课题,HCFC31催化加氢脱氯制备HFC41研究,15.7万,2011.12~2012.11
· 企业课题,催化制备HFC41研究,2011.12~2012.11
三、主要文章与专利
· R115/NaX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因素显著性分析,202109,上海交通大学学报(EI)
· 六氟乙烷和五氟一氯乙烷在NaX上的吸附平衡,202004,高校化学工程学报(EI)
· 一种气体中CO2的吸附方法,ZL201811251034.2
· 一种高效脱除六氟乙烷中含氯化合物杂质的方法,ZL201711094233.2
· 一种六氟丁二烯的纯化方法,ZL201610079360.4
· 一种改性的吸附剂及其在超高纯一氟甲烷制备中的应用,ZL201410391684.2
· 一种用于一氟二氯甲烷加氢脱氯制备一氟甲烷的催化剂,ZL201310065196.8
· 一种十二氟己烷的制备方法,ZL201010519726.8
· 一种1,1二氟乙烷的制备方法,ZL201110169005.3
· 一种氟化物改性吸附剂及六氟-1,3-丁二烯粗品的纯化方法,202110011425.2
· 一种脱除六氟丁二烯中含氟烯轻的方法,20201145487 4. 6
· 一种表面修饰改性ZSM-5分子筛及其应用,202011454915.1
陈舒瑶
陈舒瑶
陈舒瑶,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师从谭猗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C1多相催化,主要从事Cu基催化剂上CO2加氢催化制甲醇/二甲醚等化学品的研究。
2021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担任化工系专业讲师,主讲《化学工艺学》、《化学与健康》等课程,研究方向为C1多相催化,主要从事COx催化加氢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
在Journal of catalysis、Fuel、ChemCatChem、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张涛
张涛
张涛,男,博士。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日本富山县立大学,师从T. Karaki教授,研究课题为环保型智能材料,主要从事无铅环保铁电材料垂直准同型相界的构建和无铅储能反铁电陶瓷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在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等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文章;长期参与日本Murata Manufacturing等公司的合作研发项目;多次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2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担任化工系专业讲师,主讲《工程制图与CAD》等课程。
研究方向:功能性复合材料,主要从事高附加值聚合物智能材料和环烯烃先进共聚催化剂的研究。
袁海娜
袁海娜
袁海娜,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入选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主要从事食品功效因子、乳及乳制品研究与开发,天然活性产物的研究与开发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公益项目1项,厅级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及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多个产学研、横向项目。排名第二获得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等。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著《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乳制品及饮料工艺学》和《食品营养学》等。
Email: hainayuan@zust.edu.cn
肖功年
肖功年
肖功年,博士,企业出站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科技学院乳制品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生鲜食品加工研究,重点开展乳制品与植物基交叉创新研究。浙江天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国家乳制品专业研发联合中心主任、浙江省市场局乳及乳制品监管重点实验室(培育)浙江科技学院负责人、熊猫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优鲜工坊(浙江)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乳制品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信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评价专家、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荣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首批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人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杭州钱江特聘专家、浙江科技学院青年英才等称号。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突出贡献奖、首届敏心奖“优秀研究与产业应用奖”和第五届国际食品干燥学术会议“严州府产品应用奖”等。出版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主要擅长研究领域: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食品安全等
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技术责任人承担了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抗老年痴呆配方乳粉关键技术及功能因子构效研究》、《母乳微营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母乳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自凝型益生菌酸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鲜奶吧液态奶品质关键技术研究及跨界融合 产业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高效物理场均匀性控制的果蔬组合干燥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国家星火重点资助项目《莲藕全株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多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件)。鉴于服务企业服务行业的贡献,2018年获得“生鲜食品加工与保鲜”系列会议的首届敏心奖中“优秀研究与产业应用奖”(人民币壹万元),获得2018年第五届食品干燥国际研讨会《“严州府”优秀食品干燥应用奖》。与贝因美、新希望双峰、熊猫乳业、康诺邦、千岛湖妙品、一鸣食品、美丽健乳业、优鲜工坊等公司共建了研发中心,为浙江省经济化信息委员会撰写了“浙江省乳制品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报告。
朱瑞瑜
朱瑞瑜
朱瑞瑜,女,博士,副教授,浙江宁波人。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免试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交流。2015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真菌毒素降解、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讲授《Microbiology》、《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特等奖,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85070393
邮箱地址:zhuruiyu7@126.com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邮政编码:310023。
何光华
何光华
个人简介
何光华 1973年11月出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食品包装机械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协会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浙江省“151”第一层次和杭州市“131”第一层次人才。曾任杭州燕牌乳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贝因美(杭州)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副院长。
研究方向
乳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
标志性项目和成果
1、2013年 “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源安全控制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12)
2、2013年 “功能乳清蛋白肽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4/7)
3、2014年 “母乳微营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母乳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9)
4、2014年 “冠军宝贝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一等奖(2/15)
5、2015年 “婴幼儿配方乳粉微营养成分拟母乳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7/8)
6、2016年 “谷基配方营养米粉酶法工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9)
7、2017年 “儿童配方牛奶(4阶段)”项目获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优秀新产品奖(1/5)
8、2019年 “贝因美爱加系列婴幼儿配方乳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获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FD)技术进步特等奖(第三完成人)
9、2019年 “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控制及微营养重组关键技术”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7/11)
10、2017年 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智能化应用技术研究(2017YFC1601000)”子任务“基于风险因子控制和健康效应评价的精细婴配食品创制”负责人
成长感悟
用心做事,踏实做人!
龚金炎
龚金炎
龚金炎,男,博士/博士后,教授,1982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浙江科技学院青年英才和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信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评估专家,主讲“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天然产物的检测、分离与分析,功能性食品开发、功能性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多酚与蛋白的相互作用等领域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自主设计项目、浙江省博士后基金、嘉兴市科技项目等纵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十二五和十一五国家支撑项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项目、浙江省重大项目,浙江省基金及横向等项目。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SCI/EI 18篇,核心18篇,授权专利8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食品工业科技, 食品与机械、现代食品科技等杂志审稿专家。
寇顺利
寇顺利
寇顺利,男,河南浚县人,1975年生,博士,讲师。1999年6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林产化工学士学位。2000年5月至2003年9月就职于东莞玖龙纸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至2009年6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制浆造纸、仪器分析等。
联系方式:109032@zust.edu.cn
张慧
张慧
张慧,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曾在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测、食品科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质检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3项,国家标准项目1项,以及多个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参与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著《食品营养学》。
Email: zhanghui0461@zust.edu.cn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留和路318号,邮编:310023
班兆军
班兆军
班兆军,男,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籍贯辽宁大石桥。
2012年11月赴加拿大农业部大西洋食品和园艺研究中心进行博士课题研究,中加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12月赴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ARO)采后和食品科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任教至今。曾先后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供销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从事科研开发及技术推广等工作。2018年1月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生物保鲜剂的开发等相关研究,并于2020年7月出站。2021年9月至今,赴上海交通大学国内访学,开展纤维化蛋白自组装成膜特性及应用。目前指导在读研究生8人。
目前主要从事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果蔬采后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递送体系及应用等相关研究工作,讲授国际班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现主持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质检公益项目各1项,已结题浙江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4项。已发表SCI、EI论文35篇,申请授权专利10项,主笔商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9项,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二等奖、第八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荣誉。
联系电话:0571-85070393,Email: banzhaojun@zust.edu.cn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留和路318号,邮编:310023
范容丽
范容丽
范容丽,女,博士,讲师,浙江衢州人。202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遗传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疾病生物标志物筛选相关研究工作,在Addiciton Biology,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Transl Psychiatr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省重点研发项目3项。
吴铭芳
吴铭芳
吴铭芳,女,1991年7月生,黑龙江双鸭山人,2017年获得东北林业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2020年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讲授《微生物遗传与育种》本科课程及《天然产物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生课程。
主要从事功能化纳米药物制备与活性评价,及天然产物绿色提取技术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43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IF=6.4)、Drug Delivery (IF=6.419)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篇,参与发表SCI论文16篇;作为主要发明人,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1,科学探究类)三等奖。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C2-663
Email: 120068@zust.edu.cn
张艳萍
张艳萍
张艳萍 女,工程师,硕士,甘肃安西人。学科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1998年7月毕业于杭州商学院食品系,获学士学位。同期进入杭州食品厂技术部工作,从事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参与企业多个研发及技改项目,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并于2001年9月进入浙江工商大学(原杭州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以及分析鉴定。2004年3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基础化学及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曾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现正在职攻读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杨永恒
杨永恒
杨永恒,男,于University of Guelph(加拿大)取得博士学位,2020年12月由大连理工大学调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相互作用、及食品中有害因子的快速检测。
近三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TOP期刊6篇。
宋恭帅
宋恭帅
宋恭帅,男,博士,讲师,1992年9月生,浙江金华人。2021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于2021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质谱技术和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主持浙江省公益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科技部蓝色粮仓重点专项子课题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在J. Agr. Food Chem.、Food Chem.、Food Hydrocolloid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文章15篇,发表和录用EI/一级期刊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C2-667。电子邮箱:songgongshuai@163.com
刘少莉
刘少莉
刘少莉,女,博士,讲师。2018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于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21年4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并在贝因美(杭州)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乳酸菌和乳制品功能特性研究及产品开发。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和中文核心论文,获专利授权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多项横向项目。主讲留学生课程《Sensory Evaluation of Food》《Biomass Resources Utilization》。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C2-667。电子邮箱:shaolil@126.com
刘玲玲
刘玲玲
刘玲玲,女,博士,讲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乳液与水凝胶、活性物质纳米输送载体的制备与应用等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均发表在农业及食品领域的主流期刊Food Hydrocolloids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一项。参与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
王丹丽
王丹丽
王丹丽,女,博士,讲师,1993年4月生,浙江杭州人。2015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同年进入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直接攻博。于2019年赴美国普渡大学交流访学。2020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长期致力于超声波非热加工技术、淀粉化学、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对超声波联合生物酶解技术以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部。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重点实验室216
电子邮箱:danliwang@zust.edu.cn
宋新杰
宋新杰
宋新杰,女,博士,讲师,山东潍坊人。2007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0年8月毕业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10月毕业于韩国岭南大学,获得食品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职于韩国岭南大学食品工学部,任助理教授。2019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食品高风险因子的快速监测方法建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以及相关试剂盒研发。现主要讲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Food Analysis,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课程。在Food Chemistry,Food Microbiology,Micro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6篇。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重点实验室219
联系电话:0571-85070393
Email: xjsong@zust.edu.cn
楚秉泉
楚秉泉
楚秉泉,男,博士,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杭州千岛湖康诺邦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湖州绿溯生机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现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先后承担了本科生《功能性食品》、《食品营养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等课程。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研发、农产品加工、食品营养、无损检测等方面研究工作。
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优秀班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7项;主持重大产学研横向课题5项。作为骨干成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5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担任国际SCI期刊如《Food Chemistry》、《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等审稿人。参编Springer出版的英文专著《Agricultural Internet of Things》、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食品营养学》等。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C2-667
联系电话:0571-85070385
Email: bqchu@zust.edu.cn
方若思
方若思
方若思,女,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贝因美(杭州)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2017年6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发酵、乳制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讲授《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藏保鲜(国际班)》及《食品添加剂(国际班)》等课程。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学术论文 11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省基金 1 项,中国博士后基金 1 项,横向课题3项,学术奖励4项,主要代表性学术成绩如下:
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录因子Btn2p对酿酒酵母精氨酸代谢及黄酒发酵氨基甲酸乙酯的调控研究,在研;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对黄酒酿造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调控及其特性研究,结题;
3.中国博士后基金:乳清蛋白水解物的低致敏性评价及消化吸收性研究,在研;
4.横向课题:减蔗糖特色炼乳加工关键技术开发(42万),在研;乳粉磷脂酰丝氨酸检测关键技术开发,结题;乳粉磷脂酰丝氨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共检测的关键技术及营养功效研究,结题。
论文:
5.Ruosi Fang, et al. Food Chemistry. 2019,292: 90-97.
6.Ruosi Fang, et al.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133:109953.
7.方若思,等.中国食品学报. 2021,21(4):179-184.
8.方若思,等. 中国食品学报. 2020,20(11):79-84.
9.方若思, 等. 食品与机械. 2019, 35(6):165-171.
10.方若思,等. 中国食品学报. 已录用
学术奖励:
11.方若思(3/3)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9年
12.方若思(2/16)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
13.方若思(10/11)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
14.方若思(5/13)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
李玲
李玲
李玲,女,博士,2010年至2016年在韩国忠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1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承担本科生《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国际班本科教学《食品机械》、《果蔬加工工艺学》等课程。现浙江大学-贝因美(杭州)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乳品发酵、乳酸菌基因调控、利用乳酸菌合成功能性物质方面的研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杭州市重点项目等4项;主持产学研横向课题3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等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
联系电话:0571-85070385
E-mail: liling1113@zust.edu.cn
陈劼
陈劼
陈劼,男,硕士,讲师,1975年出生,江苏无锡人。2001年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获得食品科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食品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包装学》(双语)等课程,主讲留学生《生物化学》(英文授课)课程。参加指导《生物化学实验》、《认识实习》等实践课程。指导多名德国留学生在我校的实践学期工作。主持完成省科技厅、教育厅科研项目,主持完成校重点课程建设,主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项目。参加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完成“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11-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UIUC农学院食品系访学。担任食品留学生班主任,承担英文授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日常管理工作。
联系方式:
邮件 zustchen@163.com
电话 0571-85070385
林海雁
林海雁
林海雁,女,博士,讲师,1995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2022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7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防治基础研究,真菌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近5年在mSystem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ungi、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Fungal biology、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 Immunology、Current genetics等国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E-mail: 122048@zust.edu.cn
袁婷兰
袁婷兰
袁婷兰,女,博士,讲师,1990年11月生,山西运城人。2022年1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于同年6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功能脂质、乳制品功能特性研究及产品开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文章7篇,参编中文著作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重点实验室216
电子邮箱:tinglany2019@163.com
黄俊
黄俊
黄俊,男,1979年8月生,教授,博士,浙江科技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浙江省生物制药专业青年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浙江科技学院首批青年英才计划。获得2020年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浙江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科技帮扶促调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开展为期15个月的访问学者工作。主要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河北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计划项目通讯评审和会评专家,《J Am Chem Soc》《Carbohyd Polym》《J Biosci Bioeng》等国外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领雁计划1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及企业横向多项,研究方向涉及蛋白质分子设计和定向进化、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天然产物分子修饰、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在国际学术期刊《Biotechnol Bioeng》《Biochemistry》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吴元锋
吴元锋
吴元锋,男,博士,教授,硕导,浙江临安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协会国境口岸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食品学会理事、浙江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理事、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对象,校科大青年英才;1998年9月至2001年4月,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04年6月起在浙江科技学院工作,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交流学习。
主要擅长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食品中的天然产物活性研究,以及危害因子筛查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主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1/9)、参与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5/13);主持国家和省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ood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其中第一专利权人4件;参与编写著作教材4部。
刘士旺
刘士旺
一、个人简介
刘士旺,男,1964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连云港人,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轻工学院院长,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技术方向负责人,生物化工硕士点方向负责人,浙江省"十二五”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方向负责人,浙江省“十二五”生物医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成员,浙江省“十三五”新兴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十三五”生物工程一流学科负责人,浙江省“十三五”重大科技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咨询专家组成员。
兼任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协作会理事长,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十二五”第一批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浙江省药学会委员,浙江省化工学会会员、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会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乳制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团队科技特派员和地方科技特派员,服务浙江杭州、德清、衢州、义乌、庆元和建德等县、市、区科技创新。
主持和完成国家科技部双服务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重点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基金、浙江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杭州市重大招标项目等;完成和参与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编《细胞工程》等教材2部。
主讲本科生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生物工程进展,主讲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等教学工作,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特色食用菌菌种选育等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银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多项奖励;获校“第三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71-85070369;
传真电话:0571-85070369 ;
E-mail:liushiwang@zust.edu.cn ;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 邮政编码:310023。
三、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生物化工;应用微生物;农业生物资源;
研究方向为: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真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益生菌与微生态制剂、生物医
药与细胞营养、食品生物技术和农副产品生物加工技术等。
四、教学情况
从事本科生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工程和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教学工作。
1、细胞工程,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副主编,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年
3、“实学实效”教育,造就“三实”人才——生物与化学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排名第3);
4、“实学实效”培养“三实”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2012年,(排名第9);
5、“实学实效”培养生化类工科专业“三实”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科技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排名第3);
6、“实学实效”教学,培养“三实”现代工程创新科技人才,浙江科技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3);
7、“实学实效”教学,培养近化类工科“三实”创新人才的探索与研究,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年,(排名第2);
8、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2年,指导教师);
9、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2012年,指导教师);
10、桑葚中生物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其研究,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2008年,指导教师);
11、低糖啤酒研发关键技术研究,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2009年,指导教师);
12、牛奶中嗜冷菌的PCR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2011年,指导教师);
13、野生珍稀牛樟芝生物学特征及抑菌试验研究,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2012年,指导教师);
14、高产r-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条件优化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指导教师)。
五、科研成果
1、文章著作
(1)Oxidation of β-Glucan Extracted from Poria Cocos and Its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carbohydrate polymers,2011,85(4):798-802;(2/7)
(2)Adsorption Equilibrium of Thiophenic Sulfur Compound on the Cu-BTC Metal-Organic Framework.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2012,57:1326-1330;(3/4)
(3)Adsorption of Levulinic Acid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Basic Polymeric Adsorbent: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ies,Separ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1,46(15): 2391–2399;(2/2)
(4)Effects of degree of carboxymethylation o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properties of pachy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2,51:1052-1056;(6/7)
(5)Mensurating Quantum of γ-Aminobutyric Acid in Mulberry Leaf and Brown Rice by Paper Chromatography,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pp.1002-1006, Shandong Zibo,2011.5.27-29;(1/8)
(6)Iso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ichoderma viride protoplasts,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04,1(2):67-72;(1/4)
(7)Characterization of a Cyclophilin cDNA from Soybean Cella, ACTA BOTANICA SINICA,2002,44(2):173-176;(2/4)
(8)尖顶羊肚菌高生物量高氨基酸含量突变菌株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10(3):278-282;(1/3)
(9)灵芝原生质体诱变筛选富硒高生物量菌株,浙江大学学报,2003,29(1):44-48;(1/6)
(10)拟南芥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植物病理学报,2003,33,101-111;(1/3)
(11)绿色木霉的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条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96-101;(1/3)
(12)CryK13V基因对绿色木霉原生质体的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32(3): 270-275;(1/4)
(13)γ-氨基丁酸发酵液的絮凝和脱色工艺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9,30(7):257-259;(5/9)
(14)乳清蛋白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及热处理的影响,中国食品学报,2012,12(4):25-29;(5/7)
2、研究课题
(1)柑橘果粉生物法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2009GJC20012),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2009.10-2012.12,(主持);
(2)辅助改善老年记忆功能食品的研制及中试(2007C12085),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2007.12-2009.12,(主持);
(3)啤酒中甲醛和嘌呤产生机理及其控制研究(Y30520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01-2007.12,(主持);
(4)珍稀野生食用菌羊肚菌深层发酵及应用研究(2007C22090),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7.01-2008.12,(主持);
(5)牛乳中嗜冷菌PCR快速检测技术(20062413B24),杭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2006.09-2008.08,(主持);
(6)类聚丝蛋白亚家族在皮肤屏障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01-2018.12,(排名2/6);
(7)乳酸菌中谷氨酸脱羧酶应答酸性pH环境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309706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09-2010.12,(排名3/6);
(8)棕色田鼠性别决定研究(304709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01-2005.12 ,(排名3/10);
(9)乳制品中重要风险因子检测及安全评价研究(2012C12013-1),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012.09-2015.08,(排名2/15);
(10)Cryptogea基因转化生防木霉菌过程的研究(Y308054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01-2011-12,(排名2/7);
(11)竹蚕沙银杏叶深加工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制(2008C12036),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项目), 2008.12-2011.12,(排名3/9);
(12)全质果蔬生物发酵集成技术研究及发酵果蔬芯产品研制(2006C12068),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攻关项目,2006.12-2009.12,(排名2/7);
(13)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7E10004),浙江省科技厅,2007.12-2010.12,(排名3/23);
(14)新型β-壳多糖及其衍生物系列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2008C14067),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5万元,2008.12-2012.12,(排名3/8);
(15)富含稳定化糖苷的功能性果汁及饮料关键技术和产业化(2009C12032),2010.3-2012.12,(排名3/13);
(16)杭州乳及乳制品重要风险源高通量检测、控制盒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22513A04),2011.01-2014.12,(排名10/19);
(17)杭州市生鲜牛乳和原料乳粉中安全因素监测分析与预警对策,杭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排名2/10);
(18)功能乳清蛋白肽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的研究(20062911A05),杭州市科技局,2006.9-2009.6,(排名2/9);
(19)植物蛋白固体发酵新工艺与关键装备研发,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2011-03-2015-12,(主持);
(20)复合果蔬汁发酵乳关键技术开发,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2012.9-2016.12,(主持)。
3、获奖与荣誉
(1)功能乳清蛋白肽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关键技术,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5/9);
(1)林副产物中黄酮活性物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7/13);
(3)果类植物及其废弃物中多酚活性物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年,4/15);
(4)珍稀野生食用菌羊肚菌深层发酵及应用研究,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1年,1/7);
(5)海洋活性物岩藻聚糖硫酸酯制备及综合利用新工艺研发,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7/7);
(6)氨基酸微量元素强化剂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3/6);
(7)绿色食品啤酒的研究与控制,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杭州市人民政府,(2008年,5/9);
(8)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一等奖,杭州市经济委员会,(2007年,5/9);
(9)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省自然科学论文奖,(2007年,1/4)。
4、授权和申请专利
(1)一种牛乳嗜冷菌假单胞菌的PCR快速检测方法(授权号:ZL200910154038.3,1/6);
(2)一种新型生防与植物活力复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110102119.6,1/6);
(3)一种从竹叶中提取天然防腐剂的方法 (授权号:ZL 201010175102.9,3/3);
(4)一种用于从竹叶中提取生物活性成份的膜分离系统(授权号:ZL201020193768.2,3/3);
(5)一种抗蛋白过敏及营养婴儿配方奶粉(授权号:ZL201010272101.6,6/6);
(6)一种富含分子量为1000道尔顿乳清小肽粉末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810059760.4,3/6);
(7)一种利用鱿鱼鞘制备β-甲壳素的方法(授权号:ZL201010262684.4,4/9);
(8)一种牛樟芝生长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号:201310598621.X,1/6);
(9)一种植物酵素食品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210119490.8,5/10);
(10)一种农副产品生物转化γ-氨基丁酸的生产方法(申请号:201110102098.8,1/7);
(11)一种野生羊肚菌深层发酵及其产品制备方法(申请号: 200910154037.9,1/7);
(12)一种新型生防与植物活力复合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110102119.6,1/7);
(13)一种利用鱿鱼鞘制备水溶性壳寡糖的方法及其壳寡糖的生物活性,(申请号:201110199134.7,4/7)
(14)一种采用物理手段修饰紫葡萄糖苷的方法,(申请号:201210527263.9,3/7);
(15)一种米糠活性物提取和综合利用的方法,(申请号:200910153310.6,5/9);
(16)一种利用鱿鱼鞘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62666.6,4/9)。
吴志宏
吴志宏
吴志宏博士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教授
教育经历
Education
2005 |
德国基尔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 |
|
Ph. D. Cell Biology, 2005, University of Kiel, Germany |
||
2002 |
浙江大学微生物生态学博士毕业 |
|
Ph. D.(non-degree studying)Microbiology and Ecology, 2002,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
||
1994 |
原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 |
|
M.S. Plant Pathology, 1994, 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
||
1987 |
原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士 |
|
B.S. Plant Protection, 1987,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
工作经历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14-present |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教授 |
Professor,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China |
|
2006-2013 |
基尔大学医学院皮肤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TV-L E13)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Kiel, Germany |
|
2003 -2005 |
基尔大学医学院皮肤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
Research assistant (TV-L E13 1/2)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of Kiel, Germany |
|
2001-2002 |
基尔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研究助理 |
Research assistant (TV-L E13 1/2) in the Insitute of Plant Breeding, University of Kiel, Germany |
|
2000-2001 |
基尔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访问学者 |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Insitute of Plant Breeding, University of Kiel, Germany |
|
1994-2000 |
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外事处助理研究员 |
研究兴趣
Research Description
毛建卫
毛建卫
毛建卫,教授级高工,硕导,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现任校党委委员,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主任,中德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浙江省引进大所名校科技创新载体)院长,原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2005年至2014年)。十年来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新兴交叉学科,担任了浙江省农业生物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主任,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领头人,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1983年浙江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曾赴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与研修;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两届校“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酵素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石斛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成员、国家酵素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专家组成员等。
主持承担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重大纵向项目1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著作教材4部,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0余项,产业化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十年来率先提出和实践“三实”人才培养与“三实”文化成果获省人民政府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邮箱:zjhzmjw@163.com)
王伟
王伟
王伟,1979年10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油脂与蛋白营养健康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金华市双龙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绍兴市“名士之乡”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橄榄油品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澳大利亚橄榄油大赛国际裁判员、美国油脂化学家学会(AOCS)高级会员、中国抗癌学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委员、中国食品科技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营养学会高级会员,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业务技术优秀个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王伟博士以农产品营养与健康为主题,在天然蛋白源功能肽制备关键技术和特色油脂品质评价领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等多个项目支持。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Frontiers in Nutri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单篇IF最高=16.002)。作为主要发明人,王伟博士申请发明专利56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已经授权28项,3项发明专利在企业进行了转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王宏鹏
王宏鹏
王宏鹏 男,辽宁沈阳人,1978年生,德国化学博士,副教授。2001年2月赴德国留学。2008年4月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专业,获德国Diplom硕士学位,并于同年6月继续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系Prof. Dr. H. Laatsch教授天然产物化学小组进行博士科研工作。在博士期间任哥廷根大学有机及生物分子化学系助教工作,辅导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及理论研讨课。2012年3月获得德国Dr. rer. nat.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任教。负责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生物分离工程》、中德2+3国际班《专业德语》、国际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化工硕士国际班《天然产物化学》。 现从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中药中生物活性物结构解析、用于天然产物应用的功能酶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产品开发。
张蕾
张蕾
张蕾,女,博士,副研究员,1981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易文赛细胞药物和制品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省细胞药物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细胞营养与健康方向带头人。201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微生物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工作,主讲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课程。主要从事药用真菌功效研究、治疗性干细胞和免疫细胞产品研发工作。2013年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职以来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杭州市农业攻关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公益重点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收录的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
蔡成岗
蔡成岗
1、教师个人简介
蔡成岗,男,博士,副教授, 1979年生于江苏铜山,2007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获食品科学工学博士学位。
2、联系方式:
E-MAI: ccg0516@sina.com
联系电话: 0571-85070393
3、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等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4、教学情况
现承担《天然产物化学》、《基因工程原理》等课程。
5、科研成果
(1)文章著作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
(2)研究课题
承担和参与完成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多项,参与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1项,完成横向课题3项。
(3)成果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
(4)获奖与荣誉
参与科研项目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杭州市科技进步3等奖1项。获得浙江省2009年优秀青年教师项目资助。
沙如意
沙如意
沙如意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徐州人。2006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本科学位。2006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3月提前攻读博士,2012年6月获生物化工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2017年入选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主讲本科生《生化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讲授研究生《现代分离工程选论》、《生物质资源利用选论》等课程。多次指导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中获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工程、功能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参编著作2项,申请或参与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Email: ruyisha@gmail.com
葛 青
葛 青
葛 青 女,博士,副教授,1982年4月生,浙江奉化人,2009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博士研究生毕业。2009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多年来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了“天然产物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生物学基础”等课程,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生物加工、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研究,功能性食品开发等领域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已主持省级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
蔡海莺
蔡海莺
蔡海莺,男,浙江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科技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浙江省第13批科技特派员。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性油脂开发与评价、食品功能因子基于肠道微生态与胆汁酸的脂代谢调控、发酵食品生物技术和酶制剂研究等。
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1项、产学研横向项目5项,以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在《Food Microbiology》、《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Bio》、《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食品科学》、《中国食品学报》和《生物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Preparative 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立项多项。
Email: caihaiy@hotmail.com
微信:caihaiying001
吕常江
吕常江
吕常江,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副教授,校优秀青年教师。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博士,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目前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及计算机辅助的新功能蛋白质设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在J Agric Food Chem、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Biochem Eng J、Int J Food Microbiol、Microb Cell Fact、Ind Eng Chem Res、ACS Appl Mater Inter等生物化工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20余篇;参与编撰中文教材1部;申请发明专利13项。主持包括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9项、横向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Bioresour Technol、Food Microbiol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承担本科生《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工程分离技术》《社会生物学》及研究生《生物信息学》等课程。近5年,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学业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荣获校卓越学子3人次、校年度人物2人次,部分毕业生考取浙江大学(2人)、江南大学(5人)、华东理工大学(2人)、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人)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
E-mail:yangtzelv@zust.edu.cn
Tel: 15700077466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C2-663
邮编:310023
柳永
柳永
1、个人简介
柳永,男,1978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博士,副教授,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轻工学院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 2001年6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生物教育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农学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植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食用菌、霉菌等丝状真菌生物工程技术及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
2、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858170175;E-mail:lylyhaha1978@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C2-663 ; 邮政编码:310023。
3、发表论文
Sun Yan*, Liu Yong, Wei Liu, et al.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ionically cross-linked with poly (γ-Glutamic Acid) as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nd nitric oxide delivery systems.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 95: 78-85.(SCI,IF=2.4)
Yong Liu, Yan Sun*, Yaoxing Xu, et al.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ysozyme-loaded nanoparticles coatedwith poly-γ-glutamic acid and chito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3, 59:201-207. (SCI,IF=2.6)
陈兴江, 蔡恺, 陆宁, 曹毅, 商胜华, 孙燕, 柳永*.壳聚糖/γ-聚谷氨酸负载硫酸链霉素纳米微胶囊的制备及特征分析, 农药学学报, 2013, 3:331-336.
Liu Yong, Sun Yan, Li Yanli,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pha-galactosidase-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for use in food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 83: 1162-1168. (SCI,IF=3.6)
Sun Yan, Liu Yong*, Li Yongzhen, 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curdlan/chitosan blending membranes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1, 84(3):952-959. (SCI,IF=3.6)
Guo Liqiong#, Liu Yong#, Zhao Shuxian, et al. Highly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intact yeast-like conidium cells of Tremella fuciformis by electropora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8, 38(10): 974-981. (#同等贡献第一作者) (SCI,IF=0.6)
Han Fei, Liu Yong, Guo Liqiong, et al.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the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 gene from Ganoderma sinense in the basidiomycete Coprinopsis cinerea.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0, 109(5): 1838-1844. (SCI,IF=2.3)
王青松, 柳永, 王新,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 汤江武*, 葛向阳*. 基于质构量化分析的净水菌胶囊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4): 000-000.
周曼, 柳永, 毛争争, 冯海*, 汤江武*. 高活菌率的干酪乳杆菌微胶囊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 2) : 461-466.
毛争争, 柳永, 孙燕, 周曼, 刘子铎*, 汤江武*. 新型Resilin-R5融合蛋白的大肠杆菌表达和纯化.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1) : 141-147.
4、授权和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
柳永, 汤江武,王新,孙宏,姚晓红,吴逸飞,周曼. 一种包埋干酪乳杆菌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201310626099.1
许尧兴, 柳永, 李艳丽, 许少春, 孙燕. 包埋α-半乳糖苷酶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910307701.9.
孙燕, 柳永, 蒋子江, 徐杭龙, 王磊, 李伟东. 壳聚糖/可德胶共混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201010283012.1.
孙燕, 柳永, 许尧兴, 符思达, 曹勇, 王磊. 负载抗菌肽的壳聚糖/γ-聚谷氨酸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210353256.1.
孙燕, 柳永, 符思达, 吴骏, 刘雪粉, 余虹. 负载溶菌酶的壳聚糖/γ-聚谷氨酸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210353163.9.
柳永, 汤江武, 王新,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一种新型融合蛋白NSCR5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510279872.0
柳永, 汤江武, 王新,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一种固定化益生菌发酵剂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510234694.x
汤江武, 柳永, 王新,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 一种长效净水菌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510233776.2
汤江武, 柳永, 王新, 孙宏, 姚晓红, 吴逸飞. 一种核壳结构净水菌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510233373.8
5、获奖与荣誉
新型饲用酶制剂创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 (7/15)
6、研究课题
DNA拓扑结构的固定化构筑及其基因敲除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300091),2014.1-2016.12,项目主持人,合同经费22万元;
微纳米材料增效净水活菌胶囊剂研制及应用,浙江省国际合作项目(2012C24021),2013.1-2015.12,项目主持人,合同经费20万元;
壳聚糖纳米粒子介导的丝状真菌完整细胞遗传转化体系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3090269),2010.1-2011.12,项目主持人,合同经费10万元;
几种农药的微纳米化包埋与控释技术研究与应用,企业横向项目,2011.5-2012.4,项目主持人,合同经费15万元;
基因网络和微纳米技术引进及在高效净水菌剂制备中的应用,农业部948项目(2011-Z34)2011.1-2011.12,项目第二主持,负责微纳米技术引进及创新应用工作,合同经费80万元;
功能性红曲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合作,企业横向项目(2013R17B88D05),2013.1-2017.12,项目第二主持,主要负责功能性红曲霉高洛伐他汀-低桔霉素固态发酵工艺研究工作,合同经费150万元;
特异性抗菌NO修饰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分子机制研究,国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0903026), 2010.1-2012.12, 第2完成人,合同经费22万元;
基于新型高弹蛋白-R5肽融合蛋白-SiO2复合纳米材料的控释给药系统的构建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2E03009),2012.1-2014.12,第2完成人,合同经费10万元
陈贵才
陈贵才
陈贵才,博士,教授。浙江大学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兼聘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首届十大科技新浙商,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杭州市特聘专家,中国动物药品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主持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主持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主持开发新产品二十余种,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授权获得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动物保健品和饲料资源等方面的开发与应用。
戴静
戴静
戴静,女,博士,讲师,1983年12月生,重庆人。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1年获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赴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究所工作。2018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讲授《工程制图与CAD》、《微生物》等课程,主要从事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性食品等的功能性评价、生物安全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浙江省科技特派员,承担省部级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1项,企业科研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
胡伟莲
胡伟莲
胡伟莲 女,博士,1971年出生。1996年硕士毕业,2001-2002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学习,2005年博士毕业进入本校任教。目前正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新型家禽生物饲料开发及其功效研究”和校教改课题“酶制剂与酶工程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探索”,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近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CRP项目、农业部专项课题、浙江省科技厅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已在《Archives of animal nutrition》、《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nimal and Feed Science》、《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浙江大学学报》、《微生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多次赴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现主要从事饲料资源、天然活性物质,动物保健品等方面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戴德慧
戴德慧
戴德慧,男,博士,副教授,1976年出生。2004年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主要从事发酵工程的教学与科研。
魏培莲
魏培莲
魏培莲 女,博士,副教授。1998年7月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获生物学教育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获生物化工硕士学位;2007年12月获浙江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2014年2月—2015年2月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一年的访学交流。目前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微生物学、生物制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浙江科技学院微生物学优秀课程负责人,主持教改项目3 项,参与教改项目多项,先后获得浙江科技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和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另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各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十余篇。
徐晖
徐晖
徐晖,女,硕士,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2005年于浙江大学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联系方式:
E-MAI:xukslhui@aliyun.com
联系电话:0571-85070398
3、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微生物应用。
4、教学情况
担任过《微生物工程》、《生化制药工艺学》、《饮食与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主要承担《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
5、科研成果
(1)文章著作
分别在《中国药学杂志》、《氨基酸和生物资源》、《实验室研究及探索》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细胞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教材编著工作。
(2)研究课题
主持并完成过省教育厅项目及校教改项目,参与省自然基金、省公益类项目多项。
(3)获奖与荣誉
2007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曾指导学生荣获杭州市“天堂硅谷”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
肖竹钱
肖竹钱
肖竹钱,男,1990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浙江淳安人。2013年毕业于浙江海洋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师从计建炳教授、毛建卫教授级高工。
2016年至今,先后为本科生开设《工程制图与CAD》、《生物工程进展》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课程。作为领队和指导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3项等。2019年获校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作为学业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卓越学子1次、校年度人物2次、一等奖奖学金5次;实验室优秀本科生分别考取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等国内外名校研究生。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农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和产品设计、功能性天然产物化学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农业生物质木质纤维素高效转化制小分子化学品;(2)天然产物分子结构解析与活性功能评价。2015年至今,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Fu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SCI/EI学术论文15篇;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2项,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1项;协助指导研究生4名。
联系方式:zustxzq@zust.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赵倩
赵倩
赵倩,山西运城人,博士。2018年10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1年08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围绕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以及农作物逆境胁迫响应机理研究。
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浙江大学科研发展专项及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参与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及多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在《Crop J.》《J. Agric. Food Chem.》《Plant Sci.》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C2-411
联系方式:zhaoq@zust.edu.cn
夏凯
夏凯
夏凯,男,199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浙江衢州人。2020年1月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获得食品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访学于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 Mattheos Koffas 以及 Chris Bystroff 教授实验室,从事酵母菌核糖体开关以及避孕疫苗的研发工作。2021年10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目前主要从事微生物育种和资源开发、微生物遗传改造和代谢调控以及赤藓糖醇发酵生产的研发工作,主讲研究生《绿色生物制造》和《发酵调控学》课程。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和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2项。
邱帅
邱帅
邱帅,男,1993年3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共党员,博士,生物工程专业讲师。2021年8月博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师从郑裕国院士、王亚军教授,主要从事酶的定向进化、酶的固定化、生物催化等方向的研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Bioorganic Chemistry、Biotechnology Journal、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ACS Catalysis、Process Bio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共计13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专利授权2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32201037),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杨斌
杨斌
杨斌,女,博士,助理研究员,湖北荆门人。2017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同年7月进入浙江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12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组实验室学习交流。主要从事幼龄动物消化道发育、消化道微生物演替、消化道营养调控和活性物质开发等研究工作。讲授《组学技术及应用》、全英文课程《消化道微生物与功能》和《乳品和肉品加工工艺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
樊芳芳
樊芳芳
樊芳芳,女,博士,讲师,1991年2月生,浙江绍兴人。2020年6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生物酶催化体系的多尺度理论计算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酶分子设计。在ACS Catal、 Phys Chem Chem Phy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重点实验室216
联系方式:fffan@zust.edu.cn
李业
李业
李业,女,博士,讲师。2020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交流学习。2020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农产品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讲授《生物转化与催化》、《生物学导论》等课程。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liye20@zust.edu.cn
李宪秀
李宪秀
李宪秀,女,博士,讲师。1992年11月生,山东济宁人。2014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4年9月进入天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2016年9月起于同校攻读博士,2020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9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新型高容量色谱固定相的开发、蛋白质色谱过程界面分子行为的解析与应用、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等科学研究工作。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联系方式:lixianxiu@zust.edu.cn
郑慧琳
郑慧琳
郑慧琳,女,博士,助理研究员,1990年3月生,浙江温州人。2011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后保送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肿瘤学专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6年6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19年5月完成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期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药物分析系开展研究工作。博后出站后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现任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讲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网络生物医学信息的获取与应用、生物工程进展、大学生急救等课程。主要围绕生物医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和浙江省公益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10余篇SCI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干细胞、类器官与组织工程
肿瘤的新型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
生物医学大数据与疾病早期筛查、预后评估
联系方式:zhenghuilin@zust.edu.cn
鲍文娜
鲍文娜
鲍文娜,女,1983年8月生,安徽黄山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导。2013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2016年8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工作,主讲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高等生物化学、食品工程分离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等课程。主要从事酶转化与催化、微生物改造及功能食品的研究,入选2013年度杭州市13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计划,近年来主持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项目2项,发表SCI收录的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5项。
邮箱:wennabao@163.com
电话:0571-8507034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于林凯
于林凯
于林凯 男,博士,讲师。1982年5月生, 2007年10月赴日本留学,2009年4月进入富山县立大学工学研究部生物工学研究中心攻读硕士,2011年3月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在同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4年6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就读期间,参与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核心项目多项。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日本富山县立大学微生物工学研究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全英文授课)”等课程。
从事天然产物分离提纯及构造解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探索。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其中6篇为SCI所收录。
张尧
张尧
张尧,男,汉族,博士,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任教师,从事益生菌、食品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酶制剂、功能因子挖掘及功能食品研发等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科研成果奖培育项目-重点项目1项等;以研究骨干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食品和生物技术领域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获校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十佳青年教师”。
高贻宙
高贻宙
高贻宙,女,博士,讲师,1996年6月生,山西晋中人。2016年6月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16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植物病理学专业,2021年12月获农学博士学位;2022年1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真菌分子生物学、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分子机制、皮肤屏障稳态调控分子机制等。于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联系方式:gaoyz@zju.edu.cn
杨佳瑶
杨佳瑶
杨佳瑶,男,1991年12月生,河北玉田人,中共党员,博士,生物工程专业讲师。2022年6月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主要从事木质素、纤维素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研究。
近5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和《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参与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白凯文
白凯文
白凯文,男,博士/讲师,1989年12月出生。2020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同年7月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09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医学院学习交流。全英文授课《Advanced Chemical Separation Technology》。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Animal Nutrition》、《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Antioxidants》、《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Poultry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2篇。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动物消化道结构和功能、营养免疫调控、基因编辑和改造以及油脂与蛋白食品生物技术开发等研究工作。
王廷玮
王廷玮
王廷玮,男,1992年4月生,江苏无锡人。2018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22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于同年9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代谢组学,脂质组学与疾病机制,生物医学大数据与疾病早期筛查、预后评估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10余篇SCI论文。
蔡旻
蔡旻
蔡旻,男,博士,讲师,1991年10月生,浙江杭州人。2019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同年9月进入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1月入职浙江科技学院。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及生物学功能评价。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
通讯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重点实验室216
蒋成君
蒋成君
蒋成君 男,1981.02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2002年7月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3月毕业于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11月,浙江大学化工系博士后。现在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叶春林
叶春林
叶春林,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3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5年4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系任教。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医学院学术交流。
主要从事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活性成分的发现与利用、肿瘤的靶向治疗、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靶点、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研究工作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研究成果曾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教材2部。
黄琦
黄琦
黄琦,女,硕士,讲师,1980年生,2002年6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6月至今,在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系任教。主讲《药物分析》 、《药理学》等课程。现主要从事药品、食品质量分析方向的研究。主持浙江省分析测试项目3项,参与省级项目多项,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刘宣淦
刘宣淦
刘宣淦 男,硕士(在读博士),讲师,1978年生,浙江义乌人。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获硕士学位,并于同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化系任教。主讲《化学制药工艺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现主要从事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研究。近年来,在《J. Chem. Res》、《Acta Cryst. 》、《精细化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SCI收录3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
周一峰
周一峰
周一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生药学专业。
主要研究领域:天然药物(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分析、药理活性研究;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功能保健食品开发。
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作为项目主持人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SC advances,Acta Chromatographica, 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等SCI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6 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已获得授权1项。
黄 娟
黄 娟
黄 娟 女,博士,讲师,重庆长寿人。先后获四川大学精细化工学士学位和药物化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获药剂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太极集团、横店集团从事药品生产和研发等工作。2007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和制剂成型等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生化制药工艺学》、《药剂学》等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靶向给药系统和缓控释给药系统。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专业论文十余篇,其中有4篇被SCI,EI收录。
孙娟
孙娟
孙娟,女,博士,副教授,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南京大学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博士后。2018年6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至今。曾先后在法国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和山东理工大学从事科研开发及教学等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抗肿瘤、抗炎及抗菌先导药物的设计研发;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研发及评价。讲授《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化学》、《药理学》及《肿瘤与健康》等课程。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际知名药学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
赖依峰
赖依峰
赖依峰 男,博士,1972年,浙江建德人。新疆医科大学药学系本科毕业,浙江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及应用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生物催化及药物筛选与设计。在green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薛晶文
薛晶文
薛晶文,山东省烟台人。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开发石墨烯相关生物及医药应用;2.研发新型组织工程的生物骨架、薄膜及水凝胶材料;3.药物及生长因⼦的载具传达及缓释。
徐玲
徐玲
徐玲,女,博士,讲师,1993年8月生,浙江湖州人。2021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任教。主要从事生物质定向化学转化、氮杂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等研究,相关工作发表以第一作者在Fuel、Fuel Process. Technol.、Energy Fuel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C2-411。
电子邮箱:xuling@zust.edu.cn
王亚敏
王亚敏
王亚敏,女,博士,讲师,河南周口人。202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师从化学系王琦教授,博士期间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交流学习。2020年7月进入南方科技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化学系优青王阳刚副教授。2022年8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专业相关的理论与计算模拟。
研究方向有1)锂电池电解液溶液结构、溶剂分解的模拟研究。2)催化反应,尤其电催化反应的模拟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在Chem Eng J、 J Phys Chem C、 Phys Chem Chem Phy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篇。
吴琳琳
吴琳琳
吴琳琳,女,博士,讲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食品药品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周剑平
周剑平
周剑平,男,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材料专业专任教师,安徽枞阳人。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4年供职于纳尔科(中国)环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Nalco Champion)能源服务部任高级研发工程师,2014年至2017年供职于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品有限公司(AkzoNobel)表面化学油田部任技术经理,2017年至2019年供职于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任资深研发工程师。在企业曾多次获得“优秀之星”,最佳技术支持奖,“安全之星”等称号。2019年加入浙江科技学院,主讲材料力学、环境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实验等。已发表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8项,其中个人主持浙江省公益计划项目1项,省厅级横向项目2项。
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过滤膜的制备与改性,微流控技术研发与应用,高分子增材打印技术,天然高分子改性,可降解聚合物的成型与加工、污水流行病学检测等。
联系方式:
Email:jpzhou@zust.edu.cn
夏厚胜
夏厚胜
夏厚胜,男,博士,出生于1984年,湖北黄冈人。201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7月至2019年2月先后在合肥杰事杰和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发经理。2019年3月至今浙江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改性工程塑料配方和工艺开发、无机矿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表面改性、介电/磁性/导热/导电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其在5G通信等领域的应用、聚合物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应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RSC Advanc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其中2项PCT国际专利),参编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丛书系列之《工程塑料》。完成上海市闵行区产学研、闵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华为委托企业合作项目各1项,在研横向课题4项,参与浙江省2021“领雁”研发攻关计划1项。
Email: 280952302@qq.com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邮编:310023
孙海亚
孙海亚
孙海亚,男,博士,讲师。1989年9月生,云南昆明人。201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并获英语双学位)。同年起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师从刘东志教授。2018年11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5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功能调控及应用,包括1)有机光电材料分子设计及光物理性能研究;2)有机荧光探针及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设计与应用研究; 3)有机功能材料在光电转化、生命健康、功能高分子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讲课程:《新能源材料》、《Biochemistry》、《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Organic Electronic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119012@zust.edu.cn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盛仲夷
盛仲夷
盛仲夷,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浙江临安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杭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2013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硕士;2003年至2020年曾在中国普天鸿雁电器工作;2020年7月起在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工作。兼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全国塑料标技委改性塑料分技术委员会委员(TC15/SC10)、全国塑料制品标技委再生塑料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委员(TC48/WG4)、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粘结技术协会理事、浙江省化学建材协会理事、浙江省科技专家、浙江省轻纺工程高评委专家、浙江省质量技术高评委专家、中国塑协专家委员会委员、人社部/中轻联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高级考评员、《工程塑料应用》编委、《中国塑料》青年编委、《塑料助剂》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塑料及合金材料;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绿色环保及功能化材料;材料加工改性与绿色回收。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工信部、科技厅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轻工联科技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多件。
路胜利
路胜利
路胜利 男,理学博士(后),教授,1976年4月生,山东济宁人。1998年7月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精细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奥地利林茨大学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所做博士后。2006年6月至今在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任教。研究方向: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及太阳能电池器件、染料敏化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作为主持人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0804038)、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一项(第31批)、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一项(QJC0702007)和横向科研一项,已经结题一项浙江省省基金(Y106086)。曾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加了奥地利国家科学基金、欧盟太阳能电池项目。作为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导师第一)已在SPIE Newsroom (Invited)、Macromol. Rapid Commun.、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Macromol. Chem. Phys.、Synth. Met.、J. Mater. Sci.: Mater. Electro. (特邀审稿人)、J. Mater. Sci. Lett.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9篇,SCI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41次,申请专利两项。
朱银邦
朱银邦
朱银邦 男, 博士(后),安徽人,1968年出生。学科方向:催化与可控聚合,高性能与功能化聚烯烃材料,高分子材料。1990年,天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主修)、技术经济专业(辅修)工学双学士毕业;1996年,天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硕士毕业;2002年,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理学博士毕业。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日本大阪大学,韩国浦项工科大学、岭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两家省部属科研单位工作多年,2006年4月起在浙江科技学院生化学院任教。研究内容涉及过渡金属和后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配位聚合,高性能聚烯烃以及聚酮材料, 高分子介电材料,高分子土工复合材料等方面。曾参加或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国石化总公司,日本JSPS基金,韩国BK21、韩国科技部以及韩国三星公司和美国DOW化公司等资助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授权专利一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季晓娟
季晓娟
季晓娟,女,工程师,浙江义乌人,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高分子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2008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获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浙江省轻工业学校,现在浙江科技学院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讲《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复合材料》、《计算机在材料学中的应用》等课程,并指导学生的专业实验,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
赵军子
赵军子
赵军子 男,博士后,副研究员,陕西富平人。学科方向:高分子材料及聚合反应工程。199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4年9月在西安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工作。1994年9月至2000年6月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作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佛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从事纺织印染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曾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燕山石化横向科研项目各一项,以及企业开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EI、SCI收录5篇。
牛俊峰
牛俊峰
牛俊峰,男,教授, 博士,1971年10月生,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擅长在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开展创新和产业化研究。主持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8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项;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
Email: 391849915@QQ.com; 103044@zust.edu.cn
标志性科研成果:
(1)浙江省2021“领雁”研发攻关计划(主持):极端环境下铁路扣件系统高性能橡塑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编号:2022C01177);
(2) JengFeng Niu,et al; Probing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species on poly(acrylate acid) chain dynamics by using cationic AIE-active fluorophore.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6, 59, 218-224 (SCI 一区 ZJU100)
(3)JunFeng Niu, et al; Charge transport: through space keeps up with the pace.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15, 58, 831-832 (SCI 一区 ZJU100)
周安安
周安安
周安安,男,1974年09月出生,博士,教授。2003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主要从事有机硅新材料的理论及工业转化技术的研究。
承担并参与了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2余项,授权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10篇。工业成果转化项目20余项。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为衢州氟硅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常驻专家及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工作。不仅帮助地方政府制定科技产业政策及规划相应的产业导向,还直接帮助企业解决一系列实际技术难题。
标志性项目:
1、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强/松脆/防水透湿织物涂层专用硅橡胶
(12C26213302982)。
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环硅氧烷阳离子乳液聚合动力学预测模型及分
子量控制策略(Y406306)。
3、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二甲醚/硅粉非卤直接法制备二甲基环硅氧烷
(DMC)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2010C31030)。
4、浙江省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新型织物涂层硅橡胶的研发(2008D60SA1E0406)。
标志性授权专利成果:
1. 周安安,一种多层聚合物中空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200510028252.6
2. 周安安,一种三氧化钨/聚合物纳米核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200410089040
3. 周安安, 连续化生产含氢硅油的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356134.3
4. 周安安, 高沸硅油的连续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356133.9
5. 周安安, 一种甲基三烷氧硅烷的连续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388686.2
6. 周安安, 单组分室温交联的水性含氟涂层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436993.3
7. 周安安, 有机硅改性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452684.5
8. 周安安, 高硅含量的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452295.3
9. 周安安, 室温交联的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110452687.9
10. 周安安,硬质高韧性的有机硅防污闪涂层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210319199.5
11. 周安安,具有纳米微结构的有机硅氟低表面能防污闪涂层剂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210320386.5
12. 周安安,可剥离型有机硅压敏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210319508.9
13. 周安安,有机/无机纳米功能粒子改性有机硅织物涂层剂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
201210320388.4
14. 周安安,自交联互穿网络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压敏胶黏剂的制备方,发明专利,
ZL 201210319507.4
陈曲
陈曲
陈曲,男,博士,讲师。1984年10月生,浙江杭州人。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获得英语辅修学位)。同年在浙江大学理学院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琦教授。2007年7月至8月,以访问学生的身份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化工系进行科研活动,师从Prof. Keith E. Gubbins。2014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过程与能源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Prof. Thijs J. H. Vlugt。2015年6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任教。
从事计算机分子模拟的研究(包括:蒙特卡洛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主要研究方向有:(1)受限体系下流体的扩散与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2)多肽药物与微孔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3次参与国际会议,并撰写会议论文。同时在J. Chem. Phys.,J. Phys. Chem. B以及Ind. Eng. Chem. Re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
联系方式:chenqu@vip.126.com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孙蓉
孙蓉
孙蓉,女,博士,讲师,1989年11月出生,安徽芜湖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同年12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应用;纳米药物控制释放;纳米药物靶向肿瘤治疗的研究等。在Bio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Nano today、Biomaterial 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
Email:115069@zust.edu.cn Tel: 0571-85070390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王小青
王小青
王小青,女,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讲师,1989年3月生,山东滨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环境污染物处理研究等。主讲《普通化学B》、《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与人类健康》等课程,参编教材一部。发表科研论文8篇,授权专利4件,主持省级等科研项目5项,教研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省级三等奖1项,省新苗项目1项,校级项目多项。
Email: wangxq@zust.edu.cn Tel:0571-85070785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徐喜连
徐喜连
徐喜连,女,博士/博士后,讲师,1990年4月生,河南商丘人。2020年1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入职浙江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7月加入浙江科技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低微纳米材料及其组装体、MOF及MOF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在水系储能器件(锌基电池、超级电容器等)中的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mall、J. Mater. Chem. A、Chem. Mater.等相关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主要成员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省级奖2项等。
联系方式:xuxilian@zust.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安志杭
安志杭
安志杭,男,博士,讲师,1993年9月出生,浙江绍兴人。2021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超分子自组装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合成与荧光探针应用、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改性等。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Email: zhihangan@zust.edu.cn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阮挺婷
阮挺婷
阮挺婷,女,博士,讲师,1992年11月出生,浙江台州人。202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浙江科技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等二次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研究等。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anoscal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
Email:ruantingtinghit@163.com Tel:0571-85070785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祝 巨
祝 巨
祝 巨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浙江岱山人,学科方向:应用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主持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及教育厅项目各一项,主持浙江科技学院院基金项目及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参加教育厅项目二项,参加浙江省教育研究项目一项并获省二等奖。发表专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