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称 :生物与医药
英文名称: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编写成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
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制药工程、食品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牛物与医药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生物与医药类别涵盖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37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31家。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涵盖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专业领域,是关系国家安全稳定、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专业类别,也是当今国际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生物与医药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主导性行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经济增长点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突破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关键领域。
生物与医药和人类生命延续及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相关领域方向范围大、口径宽覆盖面广,与多个工程技术类别或领域交叉融合,人才缺口大,就业前景广阔。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要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到2030年,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将增长到16万亿元。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模式的升级转变,将大幅增加对生物与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和消费大国,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高层次创新工程人才的缺乏(目前国内食品企业中博士人才占比不足1%,欧美平均占比23%),严重制约产业创新发展,急需培养大量高水平生物与医药工程人才。
(二)专业学位类别内涵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领域。
1.生物技术与工程是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的改造和设计,高效生产所需产品、改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领域,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生物过程工程、生物材料工程、合成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安全等研究方向,是实现生命科学成果应用与工业化的桥梁。
2.制药工程是面向制药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天然药物、药物制剂、药物载体、药理药代等研究方向。
3.食品工程是面向农产品可食性原料、制品和食品的加工、贮存、保鲜、流通、监管等关键过程技术与应用的工程领域,涵盖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新资源挖掘、食品机械与智能装备、食品合成生物、食品工业管理等研究方向,是衔接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的重要桥梁。
4.发酵工程是以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开展生物或其功能的定向改造,并通过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模培养,以实现有用代谢产物或生物细胞的规模化生产的工程领域,涵盖食品发酵、生物药物发酵、工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治理、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研究方向。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需的主要支撑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药学、中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基础医学、生态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等学科。
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面向生物技术、医药、食品、发酵、能源、环保等相关行业,主要服务领域有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医疗诊断、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天然药物、药物制剂、生物检测、食品加工、食品化学、发酵技术、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生物质利用、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生物信息技术等。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技术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工作、解决相关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所衔接的职业资格包括生物技术、医学技术、药品药剂、食品、营养等相关的工程师、实验师、安全师、检验师、药师、中药师、营养师、体系认证审核员等。
(四)培养目标
1.生物与医药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生物与医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生物与医药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生物与医药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生物与医药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物与医药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生物与医药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在生物与医药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生物与医药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