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材料与化工
英文名称: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编写成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20多年来,我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走过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近百万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行业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997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专业学位瞄准工业产业需求,主要按工程领域培养研究生,1997年设置机械工程等34个工程领域2002年至2006年陆续增列至40个工程领域。2009年,改革过去仅面向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为主的培养模式,开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启动工程专业学位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课程建设、教育认证、类别调整等工作。2011年,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领域,设置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共4个工程领域。2018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工程博士领域对应调整到8个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中,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中。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8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2018年调整前,全国共有工程硕士培养单位430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96个;工程博士培养单位2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17个、先进制造领域14个、能源与环保领域11个、生物与医药领域5个)。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491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2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全国共有100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9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
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后,原工程硕士涵盖的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林业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工程博士涵盖的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等工程领域统筹对应调整为材料与化工类别。2021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的说明》(工程教指委〔2021〕1号),材料与化工类别涵盖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纺织工程、林业工程、轻化工程等6个领域方向。截至2022年底,全国现有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82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41家。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主要培养所涉及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材料与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化工原料、合成树脂、纺织纤维、钢铁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材料与化工正在向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格局:技术呈现集成化、融合化发展特征,技术开发和创新模式由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向注重技术集成创新转变;原料的多元化技术突破,推动材料与化学工业持续发展;绿色技术将推动材料与化工相关行业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将成为引领材料与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绿色制备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与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环境友好与安全可控技术、材料基因组工程等都将成为本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医药、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性能材料和高端特种化学品的开发受到普遍重视,材料与化工产品的高端化、差异化、高值化发展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材料与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的人才战略,为此亟需大量培养本专业类别相关行业领域的高层次工程专业人才,以充分满足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需求,有力推动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早日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二)专业学位类别内涵
材料与化工是研究矿物质、生物质和动物质等大规模加工过程和应用的共性规律与关键技术的一个工程技术类别,其核心内涵是研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形态转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等的工程原理、方法、工艺及装备,包括加工过程、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等。主要涉及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纺织工程、林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能源化工、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工程、煤化工、过程控制与装备、安全工程等行业领域,主要支撑的一级学科有:化学、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冶金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和林业工程,还渗透至能源、环境、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等学科。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类别主要涵盖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纺织工程、林业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领域。
1.材料工程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及其成型与加工等方向的工程理论与技术,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方向,应具有材料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
2.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和物理过程规律以及应用技术,涵盖无机、有机、煤、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等方向,应具有化学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
3.冶金工程主要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性能、使用性能及经济价值的金属材料的工程技术,涵盖了钢铁、有色金属冶金等方
向,应具有冶金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4.纺织工程主要研究纤维及纤维制品设计与加工、设备开发与应用、纤维及纤维制品性能检测的应用技术。涵盖纺织、染整、服装等方向,应具有纺织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
5.林业工程主要研究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加工,并与化工、生物、机械等行业领域交叉融合的应用技术,涵盖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等方向,应具有林业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
6.轻化工程(含皮革、纸张、织物加工等)主要研究以天然生物质、高性能纤维等为原料,通过分离、成形、改性、复合与整饰等技术和工艺,涵盖轻工及精细化学品等方向,应具有轻化工程相关的支撑学科。
材料与化工是以过程工程学科为基础,涉及到系统工程、产品工程、过程控制和过程装备等,具有很强的产教融合的需求,需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建立专业领域相对应的实践基地,可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单位应在上述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拥有相关支撑学科,在解决本专业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师资力量较强,科研经费充足,实验设施完备,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训练和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单位应与本专业领域的骨干企业、行业优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配备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产业导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
材料与化工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面向材料与化工等行业领域,主要培养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服务于材料工业、化学与石油化学工业、信息产业、能源化工、金属冶金、纺织加工、林产品加工、轻化工产品制造、低碳化工、石油与天然气加工以及生产安全等行业领域。鼓励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相衔接。
(四)培养目标
工程类硕士博士教育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基础理论,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1.材料与化工硕士培养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材料与化工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材料与化工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材料与化工博士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材料与化工行业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造就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材料与化工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在材料与化工专业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独立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在推动材料与化工相关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