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
——生化“三实”文化建设
一所大学或一个二级学院或一个群体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魅力。文化氛围是一个学院的灵魂,是“泡菜坛子”,是出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二级工科学院来说,先进文化更是工科学院跨越式发展进化的DNA,二级学院办学不但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要培育学院文化,追求引领社会文化目标。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科技学院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由最初的化工系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特别是2005年由系改院后的跨越发展,已经成长为拥有1400余学生、80余位老师的学院,拥有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批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等10多个省级及以上学科建设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经过时间的积淀,对快速发展所凸显问题的思考,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为核心理念的生化“三实”文化。
一、缘起与历程
(一)文化的断裂和阻碍
在快速发展的起步过程中,文化会断裂,文化的断裂会阻碍发展。2005年来,生化学院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发生了一些发人深省的事例。
05年生化学院由系升院伊始,一个专业50多名同学,提出转专业申请的有19人,学院就业率60%,全校倒数第一,究其根源在于文化的弱化,学子求学欠缺自豪,学院办学缺乏自信。
这给生化师生提出了一个现实命题:既在快速发展,提升硬实力的同时,更要培育学院文化,提升学院办学的软实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文化建设的主要历程
学科快速发展的脚步踢到了文化滞后的铁壁,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对文化发展的倒逼,从2005年系改院后,立即开启了符合学院新发展需求的文化建设的历程,提出以实学思维办学科办文化。
1、节点一: 2005年8月,全体教工参加的青山湖生化学院建设研讨会,首先,提升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一所大学或一个二级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魅力。其次,文化建设切入和表现的是做人文化,落脚和实现的是做事文化,过程和体现是做学问文化,提出了开展“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为核心理念的“三实”文化建设。
2、节点二: 2007年10月,本科评估迎评大会。提出以“三实”文化核心理念,提出“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四个层面实施路径,学院要倡导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素养,孕育和谐心灵,激发创新思维。
3、节点三: 2008年8月17日,安吉务虚扩大会议。围绕办学科办文化七主题:境界、视野、思维、奉献、合作、担当、提升等展开研讨。指出,“境界”:一个团体境界有多高,心胸有多大,就能走得有多远;“视野”:能否从安守小和山的“山民”樊笼中解放出来,走出小和山,登攀高峰,“山高人为峰”,具有全省视野、全国视野、国际视野;“思维”:思维上迎接、跟上、跨越当前的发展态势。生化学院的发展不是“既有”之中做第一,而是要“无中生有”出自己唯一。
4、节点四: 2011年11月4日,学院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 围绕“构筑办学理念,化为文化自觉”为主题,指出:如果办学理念是学院前进的灯塔,那么我们就用思想创新火花去点亮灯塔上那盏灯;尽可能把多元、多样、多种的文化知识集成、交叉与融合在一起,让其发酵、化合、酝酿成新的知识和文化观;学院的文化就要如“酵素缸”、“泡菜坛”一般,这是文化培育学子、文化造就学者、文化促进学科、文化提升学院的重要条件。
5、节点五:2012年8月20日,务虚扩大会议。提出,以实学思维办学科办文化:在工业科技上的实学思维,追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工科文化上的实学思维,追求科学和人文相结合;在工程教育上的实学思维,追求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相结合。行政管理、学术管理,还要增加一项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往往是一个学院发展的瓶颈,瓶颈要突破,短板要加长,空白要填补。
6、节点六:2013年9月13日,全院大会。提出“我们是一个生化family”,追求以自由、宽松、竞争、争论、高效、规范的良好环境汇聚优秀人才,出人才、出思想、出文化、出成果,形成严谨、创新、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师风,服务与引领社会。造就了“名学院、名学科、名学者、名学子、名校友”,才能成就“大学梦”。
二、内涵解读
传承中国传统教育“实学”理念,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务实”工程教育,根据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在学校“崇德、尚用、求真、创新”校训指导下,结合生化人在办学育人时对专业特色的把握,对行业精神的领悟,生化学院提出了以“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文化为核心理念,以生化人的“价值观”、“人才培养观”、“学科和文化建设观”的“三观”为基本内容,以“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四层面为实施路径,倡导师生科学精神,培植师生人文素养,孕育师生和谐心灵,激发师生创新思维。拓展来说,可以从以下内涵解读:
(一)核心理念
1、生化文化核心理念
“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 的生化“三实”文化。
2、生化文化核心理念与校训间的内在逻辑
做人实在,以德为先,讲求“崇德”,是成人之本;做事实干,以干为本,讲求“求真”和“创新”,是成长之路;做学问实用,以用为主,讲求“尚用”,是成才之道。生化“三实”文化与学校校训一脉相承,是育人过程的具体化,深刻体现递延关系。
(二)基本内容
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学院将核心理念分成三个基本内容即生化人的价值观、人才培养观、学科和文化建设观。
1、生化人的价值观:实学、实效、创新、创业。
“实学”亦即“实际、实用”,“实学”是实际而又实用的学问,学用一致,为现实服务,学贵适用,学贵实效,“实学”是过程,“实效”是目标。“实学实效”的基本特点是“崇实黜虚”、“崇实求真”, 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提倡求实求是,主张实践实行。
“创新”亦即更新、创造、改变,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创业”是指利用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业”可以是企业、职业、事业。从本质上讲,创业的根本是创新,创业的目的是将创新转变为生产力,继而进一步推动创新。
生化人价值观也是生化学院的院训,学校校训中“尚用”,“ 求真”,“ 创新”所体现的与时俱进,踏实立业、求新求变的精神都在院铭中有了进一步的凸显,表现在生化人从实际出发,秉着创新的思想,脚踏实地地苦干,务求实学,务见实效,务成实业的干事业的精神。可以说,实学、实效、创新、创业是学院文化在日常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具体行为准则。
2、生化人的人才培养观: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创新创业人才。
3、生化人的学科和文化建设观:以实学思维办学科、办文化。
在工业科技上的实学思维,追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工科文化上的实学思维,追求科学和人文相结合;在工程教育上的实学思维,追求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相结合。
(三)实施路径
为实现“三实”,追求卓越,学院提出从“科学、人文、和谐、创新”四个层面开展实施,即倡导师生科学精神,培植师生人文素养,孕育师生和谐心灵,激发师生创新思维。
——科学: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生化学院的5个专业均为实证专业,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在生化师生的身体内,无不流动着科学的血液和科学的精神。
——人文:培植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但指的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生化师生的人文素养是师生个人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和结果;生化团队的人文素养是团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是学院大踏步跨越前进的必要保证。
——和谐:孕育的是和谐美好心灵。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生化师生内心和谐,则获得全面发展,成就人生事业;学院内部关系和谐,则科学发展,互助共赢。
——创新:激发的是创新思维火花。创新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生化学院要想走在学术圈前列,要想获得话语权,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维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实践创新。
科学是树,人文是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它们就像DNA的两条互补配对的双螺旋链,构筑属于生化学院特有的学院文化。
和谐是本,创新是引擎、龙头、发动机和方向盘,和谐意在形容“科学”和“人文”就如同DNA双链通过共价键链接一样和谐而又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创新则意在表示生化人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如同DNA无限延伸那样,打造富有创造力的新境界,为追求卓越,实现“大学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传播载体
文化需要营造,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将会逐步形成自身的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这种氛围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每一个物化的具体行为最后均成为文化本身。
(一)静态传播载体
1、生化院标
原子球作为学院的院标,原子球和原子球题记碑于2007年设立在习得园: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生化学院各工程学科的内涵实质都是过程工程,而一切过程都是原子的运动。原子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各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转动,各学科围绕学院特色跨越发展,建原子球院徽模型,是为殷切冀望生化学院进一步推进产学合作、开放办学,进一步加强“实学实效”教学,强化“三基”培养,造就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人才,进一步以“科学人文 和谐 创新”四层面为实施路径,办能兴国的教育,种能结果的树。
2、生化三实报
为更好展示生化学院,2013年初起每月出版一期生化三实报。对办学理念、“实学实效”教学体系、“集成交叉开放”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能力为本”学工创新平台、产学合作,开放办学、学院文化、学子风采等方面进行全面报道,大力宣传和弘扬生化文化。
3、生化网页
生化学院网页(http://shx.zust.edu.cn)基本上每天都有学院各项工作动态新闻和理念思想性文章上网,迄今为止新闻动态6117篇, “它山之石系列”67篇,“教育思想大讨论”83篇以及“思维创新与科学发展观”系列412篇。该网站具有强化工作动态新闻向全体生化学院师生透明交流、强化先进思想理念和思路交流的两大功用。
4、文化长廊
生化学院门厅展示四个系列榜样长廊:长者榜样、同龄榜样、海外学者榜样、团队校友榜样。生化学院行政楼层橱窗展示党建引领、教工文化活动、师生同乐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生化学院一楼长廊陈列名家书法匾牌展示生化理念及思维。重点实验室一楼、二楼长廊展现高端科技交流和尖端科研成果。学生宿舍长廊围绕人才培养,从做幸福生化人、勤奋生化人、美丽生化人三个篇章生动展示生化文化。
5、文化标识
生化学院利用设计制作的印有生化文化和院训的各种实用物品以展示特色学院文化,如:新生文化衫、实验服、文件袋、名片、文化杯、各式小礼品等等。
(二)动态传播载体
1、生化“三实”讲坛
“三实讲坛”系列讲座是生化学院从05年起,陆续邀请一些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知名学者、业内行家与学院老师、学子交流学科前沿、工程实践经历以及行业需求,并传递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理念和精神。其中,2010年来,“三实讲坛”系列讲座迄今已做了185场,受众达到万余人次。借助“三实讲坛”系列讲座平台,学院聘请到了法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学科、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学院客座教授
2、生化务虚论坛
生化学院务虚论坛从生化学院开始快速发展时期就成为学院思维火花碰撞、共同探讨发展的平台。务虚论坛一般在每年四期,不但集中与会者的智慧,并且统一了全院师生的发展思想,为来年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文化生化、追求卓越”迎新文艺晚会
学院每年举办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策划、共同筹备、共同参与的“文化生化、追求卓越”迎新文艺晚会,每次吸引全校600多名师生前来观看,在A4-122济济一堂,很好的起到了展示学院文化、凝聚人气的作用,是学院文化传播的活动大舞台。
4、社团与工会文化活动
学院还着力打造了生化“三实”奖学金、“爱心毅行”等社团活动、工会活动,一系列多角度、多维度的文化动态传播平台,为更好的凝练、展示学院文化奠定基础。
四、实践载体
(一)“实学实效”教学,强化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三基”培养
1、“工程实学”鲜活课程内容:在基础教学中引入专业导向,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工程和实践导向,强化实例中传授知识。
2、“产学研用”推动实践教学:企业背景的教师、产学合作资源、科学研究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项目中训练能力。
3、“课内外联动”推动素质教育:新生始业教育、实践学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强化实践中培养素质。
(二)“实学实效”科研,追求“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体系
1、崇德尚用,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大师情怀、大爱关怀的师资队伍。
2、求真创新,营造良好学术文化和学术环境。
3、科研平台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促进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
(三)“实学实效”团学活动,打造学生“知企业、喜竞赛、进社团”三个主平台
1、人人知企业,个个进项目——卓越企航
低年级学生每学期一次,人人走进企业,参观企业生产研发第一线,学习企业工程工艺运作流程,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家精神。
高年级学生人人走进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或教师科研项目,利用学校或企业生产研发平台,实战科研项目。
2、人人喜竞赛,个个争光彩——化山竞技
实施科研训练计划,人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申报校春萌计划、省新苗计划,立项项目年年有进展。
大力开展科技竞赛,依托科研训练计划,鼓励人人参加竞赛,获奖项目年年有提升。
3、人人进社团,团团有精彩 ——百团争鸣
科技创新类社团。以准工程师协会为重点,本着科技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承担学生科技和院级竞赛活动。
人文社科类社团。以牛讯社、中研会为重点,研读历史、文化经典, 宣传学院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心理健康类社团。以心情工作站为重点,倡导和谐心灵、营造健康氛围,为同学打造健康、愉悦的生活心境。
体育文艺类社团。以体育俱乐部、文艺协会为重点,开展体育、文艺活动以及与国际学生文体交流,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健康体魄,让学生感知艺术、懂得艺术、享受艺术,陶冶精神情操。
社会公益类社团。以党团组织为引领,志愿者协会为重点,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类活动,爱心毅行,传播青春正能量。
五、品牌培育
生化学院人才培养观: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创业人才。做人实在,是成人之本,是一种感恩和爱心;做事实干,是成长之路,是一种担当和责任;做学问实用,是成才之道,是一种求是和尚用。做事、做学问都依靠做人,爱字当头,人有爱就有责任,有爱心就会有责任心。
学院积极开展“爱心毅行,我们行的是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用“爱心”积极打造“博爱人文”,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毅行”强化百折不挠,履行承诺,树立诚实守信意识;用“行的是精神”,立足实际,讲求实用,追求创新,将青春正能量传播出去。
(一)载体培育
1、关注留守儿童。连续5年,从天台南屏到云南宁蒗,从贵州威宁到江西抚州,生化学子关爱留守儿童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多个角落。生化学子开展“每天三分钱”的爱心活动,每年将自己一年之内积攒下来的10元捐赠给留守儿童,仅仅向天台南屏乡——浙江科技学院结对帮扶贫困乡,就已经募集帮扶资金63700多元,结对帮扶困难儿童195名;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用知识和关爱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让山区的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爱的温暖;向社会呼唤爱心,仅2013年,由生化学子原创关注留守儿童微博数量超过600条,阅读量更是超过100万次,中国青年网、浙江日报视野网、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天台报、天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持续关注甚至头条报道,让社会更加关注南屏乡的留守儿童,一批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走进了南屏乡。
2、组织无偿献血。连续9年,从误解到排队献血,圆形广场上的月月守候,生化学院组织无偿献血,风雨无阻,寒暑无惧,仅2009年到2013年10月,已组织3572人次参加献血,献血量共计:1039760毫升。其中涌现出了全省第三位捐献骨髓成功者雷伟峰,2009年4月17日出版的钱江晚报在A14版以几近整版的篇幅对此义举进行了报道。
3、走进乡村种文化。连续5年,走进农村种文化成为生化学子每年的一份责任,如到南屏乡,利用假期的穿梭在南屏乡的各个角落,开展各类调研、采访和整理工作,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为当地旅游开发、传统文化保护和申报文化遗产等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奔走在各个村落,电影巡演,教授广场排舞、举办纳凉晚会等等,丰富当地文化生活,让静默的山村夜晚有别样的热闹生机,让村民们感觉外面的世界离他们其实并不遥远,敢于走出大山。乡里已发展了南黄古道旅游景点,农家乐从无到有,已发展了15家。
4、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近年来屡屡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化学子学以致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自己所学,年年走进农村、走进社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和合理膳食营养平衡讲座;走进行业、走进企业调研食品生产和污水排放,强化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杭州、湖州、金华、温州、台州、宁波、衢州等,都留下生化学子服务社会的足迹。
(二)成效与收获
“爱心毅行,我们行的是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大众和媒体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多的认可和肯定:
2011年,荣获中共浙江省创先争优领导小组颁发的9月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2012年,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信仰照亮青春”微实践团队一等奖;
2009年-2013年,先后四次荣获 “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学生与指导老师先后5人次荣获“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荣获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杰出群体;
2009年-2012年,每年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优秀组织奖;
2009年-2012年,每年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优秀团队奖
……
从“关注留守儿童”到“组织无偿献血”,从“走进乡村种文化”到“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一个个公益活动记录了生化学院“爱心毅行”的脚步,一串串足迹见证了生化学子永不停息的执着与追求。
1、通过“爱心毅行,我们行的是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让“三实”文化深深地培植入生化学子的骨髓。
2、通过“爱心毅行,我们行的是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让生化学院学子更加深刻领悟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激发他们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决心。
3、通过“爱心毅行,我们行的是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让爱与奉献深深扎根于每一位生化学子心里,并通过从点到面,辐射到更多的当代青年学生乃至社会。
六、表现反馈
(一)文化的内在表观和积淀
生化学院“三实”文化,起源于办学过程中的困惑,积淀于思维碰撞中的认识,发展于快速提升中的奋进,表现在教书育人中的努力。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学院文化的表现和积淀。
1、关键词“奉献”:八年来夜晚熄灯的生化学院楼层,假日喧闹的生化学院实验室,暑假常开的电梯,这一切都在诠释生化学院艰苦创业和开放办学中的学院文化。
2、关键词“团结”:八年来大合唱比赛中师生的欢笑和眼泪,每年运动会田径场上生化健儿的拼搏和看台上生化学子的激情,“文化生化、创造卓越”迎新晚会上的师生共同高歌,无不体现学院师生团结协作的风貌。
3、关键词“一股劲拼搏”:八年来学科平台不断提升,从几乎无学科平台,到拥有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校科技创新载体(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首批浙江省法人科技特派员、首批浙江省团队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点等多个省级及以上学科平台,并不断往上冲。
4、关键词“自豪”: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感增强,转专业学生大大减少,学生竞赛获奖明显增多,奖项年年拔高,首次荣获“挑战杯”国家银奖,浙江省特等奖;各级各类科技、人文活动创新作品持续增加,质量年年提高,获立省级项目每年均在学校前茅;学生就业走在学校前列,考研已连续多年名列全校第一,考研学生中有近35%进入985或211高校继续深造。
5、关键词“走进来”:各类企业求知识、求技术、求项目、求合作纷踏而来。来的人多了,“导游”工作繁忙。
6、关键词“请出去”:教师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在学术界、行业界、企业界影响力明显提升。邀请的人多了,排着时间期望我们师生去企业。
(二)文化的外部反馈
1、学子的反馈——以银象校友团队为例
浙江银象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自主创新的中小型民族企业。生化学院07届毕业生江根强在银象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在厂区内为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安全,捡起一条掉落的电线而受伤。此举受到了银象公司沈颜新董事长的大力赞赏,他表示对江根强本人将负责到底,同时沈总对生化学院学生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表现出来的“三实”的精神大为欣赏。迄今为止,生化学院的毕业生在银象就业已有25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生化三实校友团队。09年秋季,银象公司专程在学院设立10万元的“银象”生化三实奖学金以表彰“江根强”式的“三实”学子。
银象江根强事例只是生化学院文化孕育的“三实”学子走向社会的传播和反馈的一个实例。生化学院30年办学为很多化工、生工、食品、制药、材料等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了三实人才。在日本第三大食品制造商波路梦、贝因美集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浙江赞宇等一些上市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食品添加剂等行业形成了“三实”校友团队。
2、产学研的反馈
生化学院在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地整合资源,走出去,请进来,与国内的企业界探讨产业开发、与相关行业协会共商发展规划、与兄弟高校学共研学术理论,为地方政府做好参谋服务工作,在这一系列的产学研政交流中,生化学院三实文化理念不断得到传播和反馈。
近八年,生化学院在15个国家和省级行业学会(协会)任主任委员、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3、国际合作的反馈——以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的案例
中德ZEHN研究院是由生化学院发起,与德国三所合作高校(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共同建立的一所旨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一所科研院所。德国高校的严谨作风和生化“三实”文化的共同交叉、融合,经生化学院一提议,就获得了三所德方院校的大力赞同。
中德ZEHN研究院是生化学院文化传播和反馈的很好例证。除此之外,生化学院承办了三届国际论坛,通过论坛,向与会的企业界、学术界人事、海外学者传播了生化学院文化理念。“三实讲坛”所邀请的150余位海外专家教授讲学也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互动传播反馈的平台。
七、结语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学校内涵发展,进位升级,追求卓越,实现“大学梦”的号角已经吹响。生化学院将结合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实际,根据学校“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观念,秉承“崇德 尚用 求真 创新”校训,进一步以“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 的“三实”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以生化人的“价值观”、“人才培养观”、“学科和文化建设观”的“三观”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以“科学”、“人文”、“和谐”、“创新”的“四层面”为文化建设实施路径,倡导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素养,孕育和谐心灵,激发创新思维,培育生化学院特色的学院文化,并在凝练和实践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巨大吸引力、凝聚力,为实现“大学梦”贡献最大的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