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宇,1974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科技大学生化学院学术带头人。1999年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博士毕业,同年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11年晋升教授职称;2024年调入浙江科技大学生化学院工作;2012-2013国家公派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Nikhil Koratkar组访问;2015-2016在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组访问(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2019年国家公派在南洋理工大学黄一中组访问交流(博士生导师交流项目)。1999年至今,一直从事电化学储能材料及溶液热力学相关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近2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课题、江西省锂电重大专项课题、江西省重点研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在国内外期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一区近5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多次受邀国际国内会议做邀请报告或分会主持人;曾获江西省主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2021),南昌大学“赣江”特聘教授(2015),江西省第七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物理化学,2011)学术荣誉。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教学方面,曾主讲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应用电化学/化学前沿/趣味化学等本科生课程、电化学基础等硕士课程、化学研究中的物理方法等博士生课程。主持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
主持重要科研项目经历
1. 新型高容量电极材料制备及高能电池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3.01-2026.12,项目主持人。
2. 新型季磷盐电解质溶液热力学及电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2022.12,项目主持人。
3. 硼系锂盐电解质溶液热力学及动力电池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3.01-2017.12,项目主持人。
4. 开关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及自组装行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01-2012.12,项目主持人。
5. 葫芦脲与表面活性剂间的相互作用及新型包络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8.01-2010.12,项目主持人。
6. 南昌大学锂电动力电源研发平台,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平台建设, 2011.01-2012.12,项目主持人。
7.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安全性研究,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 2012.01-2015.12,项目主持人。
8.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江西省锂电重大专项课题, 2013.01-2016.12,项目主持人。
9. 磷基动力电源电解液的研究与开发,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领 军人才)培养计划课题,2022.01-2026.12,项目主持人。
10. 动力电池电解质溶液热力学及电化学研究,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0.01-2022.12,项目主持人。
社会兼职
1. 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2. 中国化学会: 高级会员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通讯评审专家
4. 江西省材料学会: 理事
5. 江西省锂电联盟团队 成员
6. 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评审专家
7.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公司 特聘专家
8. 江苏乐士源新能源公司 特聘专家
9. 《当代化工研究》杂志 编委
10. Materials 编委
获奖与荣誉情况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江西省科技厅 2023
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2019
中国包装创意大赛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中国包装协会 2018
江西省主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 江西省科技厅 2021
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江西省教育厅 2011
赣江特聘教授 南昌大学 2015
优秀硕(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江西省教育厅 2020/2022
优秀本科论文指导老师 南昌大学 2012
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南昌大学理学院 2009
优秀本科生指导导师 南昌大学 2010
代表性论文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高被引论文4篇,封面论文2篇。
(1)L. Liu, Z. Gong, Z. Zhang, Z. Yang*, Green Chem., 2024, 26, 4168.
(2)Y. Meng, M. Zhang, Z. Zhang, Z. Yang*, Sci. China: Mater., 2024, 67, 2880.
(3)F. Liu, W. Luo, Z. Zhang, Z. Yang*, Chem. Eng. J., 2023, 456,140948.
(4)F. Liu, Y. Zhu, Z. Zhang, Z. Yang*, Inorg. Chem., 2023, 62, 5219.
(5)Huang M. Z., Z. Yang*. ACS Appl. Mater. Interf. 2022, 14, 17959.
(6)Y. Wang, L. Zhu, Z. Zhang, Z. Yang*, Chem. Eng. J., 2022, 433, 133792.
(7)C. Tu, Z. Zhang, Z. Yang*, Composites Part B: Eng., 2021, 205: 108511.
(8)Z. Zhang, J. Cai and Z. Yang*, Energy Environ. Mater., 2021, 4, 664.
(9)L. Zhu, Z. Zhang, H. Zhang,and Z. Yang*, Carbon, 2021, 174: 317-324.
(10)D. G. Xiong, Z. Zhang, Z. Yang*, J. Energy Chem., 2020, 51: 90.
(11)C. Li, D. Chen, Z. Yang*,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0, 32, 159.
(12)Z. Zhang, J. Wang, Z. Yang* ,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 63: 244
(13) J. Yu, J. Luo, and Z. Yang*, ACS Sustain. Chem. Eng., 2020, 8(16): 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