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欢迎您!

新闻公告

社联二维码

学生会二维码

思想引领
浙大:一流学科成就一流人才
发布时间:2016-04-23 00:00:00      点击次数:
不久前,“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在浙江大学正式启动。根据该计划,浙大将重点支持20个学科的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催生重点方向、重点人物、重点成果、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品牌学科。

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11月,浙江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近年来,学校基于一流学科建设,在学科交叉、创业创新、成果转换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说。

学科交叉实现专业“跨界”

每洗一次手,通常要用一瓶矿泉水的水量,怎样在这司空见惯的“浪费”中节约资源呢?浙江大学7名跨学科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发了“空气洗手机”,可以节约原用水量的90%。这个发明设计,在前不久的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上摘得了大赛学生日竞赛单元的唯一金奖。

“没有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到一起,发挥各自专长一起琢磨,‘空气洗手’这么古怪的想法,只会在饭桌上一闪而过。”团队成员陈启章说。

“空气洗手机”这个项目,一直做了一年。团队最初只有来自能源学科的3人,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于是,团队到处招兵买马,还专门建了一个综合评分数学模型,对“应聘”的同学进行打分,最后发展到了7人。“空气洗手机”的样机,诞生于能源系,又在机械系进行“升级”,随后被搬到医学院做试验,又到学校人流密集的地方做测试,几次“搬家”才有了最后的惊艳亮相。

这个发明的诞生,从灵感到可行性方案设计,再到最后做出成品,得益于浙江大学本科生“节能减排”竞赛。类似的赛事还有很多,机器人设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已经是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在本科课程体系中作出相应调整,一堂听上去非常专业的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放选修,成为浙大本科生院在双学位、双专业和主辅修制之外为学生创造的交叉学习的一种新通道。如创新设计辅修班,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课程训练中共同参与创新的科技设计,跨学科交流、沟通和合作。

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跨学科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一直是浙大本科教育的关注点。在“十三五”的规划中,学校将重点加大辅修和双学位的投入。当前,学校还在探索本科与硕士、博士阶段的“纵向”交叉培养体系,鼓励本科生跨学科攻读不同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此举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学科创新助推师生创业

创业创新,一直是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主旋律。1999年,浙江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2006年,设立了第一个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浙大设立了亚洲唯一的创业教育讲席。目前,全校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30多门。

“大学生创业应区别于低端产业、低价产品、低水平技术的传统创业模式,要追求高水平创新和高层次创业。”金德水说,浙江大学整体的科研规模和质量,为师生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浙江大学时明确指出,“创业要以创新为基础”,这无疑是大学生创业的要旨所在。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强调科教结合,创建科教协同育才新模式。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呼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鼓励师生协同创业。

博士生白云峰在浙大管院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导师是管院院长吴晓波教授——一位开口必提“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教师。两年前,白云峰等几位博士凭借3万元的资本起家,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农民房里做出了第一台机器产品。到现在,他们的公司A轮融资估值已经上升2000多倍。白云峰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的“新知”,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当然,学科创新不可能一揽子地解决创业创新的问题,浙大为此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办公室”。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指导部门,承担着创业导师计划、校友对接活动、创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职能。指导教师高峰总结出了创业者必须经历的四个台阶:价值观澄清——内化融合共生理念——训练核心能力——融入自主创业实践平台。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个台阶,创业不是一种一时的热情,而是终身的追求。只有站在这个台阶上,才会有此后的成长。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认为,创业是一种成长的力量,不光是创业者,也是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走向美好的动力。大学为青年学生营造实现创业的环境,也就是为一群“理想主义者”构筑了通向理想的路径。“创业教育办公室”的设立,创造了一种氛围,让一群有共同理想的青年,聚集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开始对自己未来和国家未来的思考。

校地合作打通成果转化


去年,我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最大的中药数字化精制提取生产线在江苏一家大型药企顺利投产。浙江大学刘雪松等5位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是这家企业的“铁杆智囊团”。刘雪松说,他们的学科成果转化工作并非是偶发的、零散的,而是依托于浙大与当地政府共建的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母院”是浙大在2010年成立的工业研究院,“兄弟”则分布在宁波、天津、自贡等地。

研究院院长赵荣祥介绍,浙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转移转化机构以浙江为中心向全国发散,目前已建成73家。这些转化机构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都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专人常驻,也是浙大到各地开展技术转化服务的教师们的“家”。

2015年11月,浙江大学进一步整合既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技术转化服务资源,工业技术研究院更名为“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眼下,研究院正在着力推进建设“浙大紫金众创小镇”。小镇的规划设想是在省市区的支持下,依托浙大技术力量,搭建融合国际技术与人才引进、校企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公共研发、项目孵化与转化、创新创业培训等平台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社区。

上一篇:习近平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 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 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
下一篇:“中国制造”需要加快培养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 浙江科技大学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cb@zust.edu.cn  浙ICP备11051284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大学习得园C2-6楼 邮编:310023 电话:(0571)850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