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7日,以“储能技术: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储能领域千余位顶尖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围绕储能技术前沿进展与产业化应用展开深度研讨,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思路与解决方案。大会由兰州理工大学、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协办单位之一,积极参与了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

浙科大生化学院对此次大会高度重视,由杨震宇教授带队,王帆副教授、徐喜连博士、张海博士等教师代表组成参会团队,深度参与了大会的各项学术活动。其中,杨震宇教授不仅主持了“固态电池”分会场,还作了题为《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与进展》的邀请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其团队在复合电解质界面调控方面的创新探索,为解决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了全新思路,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

在“锂、钠、钾、镁、锌离子电池”分会场,王帆副教授报告了《高温熔盐电解体系中硅纳米管结构设计及储锂性能》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通过创新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实现了硅纳米管的可控合成,其优异的储锂性能为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徐喜连博士则在同一分会场分享了《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其针对锌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的材料改性方案,为提升器件实用性迈出了关键一步。


张海博士在“氢能与燃料电池”分会场带来了《金属氯化物制备单原子催化剂及其电催化应用》的研究报告。该工作创新性地采用金属氯化物作为前驱体,成功制备出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单原子催化剂,为推动氢能转化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此次参会是浙江科技大学生化学院展示科研实力、拓展学术视野、建立合作网络的重要契机。学院教师通过主持分会场、作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在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氢能催化等储能前沿方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会议期间,学院教师还与国内外同行就技术瓶颈突破、产学研合作模式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不仅汲取了前沿研究经验,更明确了未来在储能材料、器件及系统等方向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点。

作为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浙科大生化学院始终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身储能科技创新。本次参会有效强化了学院与国家储能发展前沿的紧密联系,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未来,学院将继续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为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技术储备。
文稿:张海 初审:付阳 终审:路胜利